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兩百五十五章 烏合之眾,作鳥獸散

柿子揀軟的捏,撲向陳三郎的賊子們深諳此理。陳三郎一副白麵書生的外貌形象太具備迷惑性,實在讓人興奮。只不過很快,當看見沖到最前頭的兩名夥伴毫無徵兆地倒下來時,嗷嗷狂叫的賊子們猛地發現:書生會武功,也是很可怕!

陳三郎持斬邪劍——此刻的劍形已經長達三尺,看上去和一般的劍具相差無幾,等閑人看不出其中奧妙。但即使是一柄普普通通的長劍,在他手中也變得十分犀利。

武功與術法,哪個更厲害,這個命題千百年來爭執不休。其實裡面存在誤區,因為兩者的修煉追求目的頗有不同。修道者自詡“出家人”,遠離紅塵,求的是長生大道;而武功卻在人間大行其道,佔據主流,乃殺伐的主要表現手段。

修道不易,修武何嘗不是如此?

修道艱辛,根骨、悟性、毅力等缺一不可,否則即使浸淫幾十年,也不得其門而入,最多隻學些枝末皮毛,在外行人眼中,宛如耍戲法的。這樣的修者與人對戰,恐怕會被一介粗魯漢子一磚頭撂倒。

舉此例,並非說學道無用,而是說學會才有用,比如逍遙富道這個層次的,在修界也就中下游水平,可行走凡塵,略略施展神通,立刻便能收攏到大批信徒,奉為陸地神仙,享受香火。

然而真正的修者實在少之又少,反觀學武的人,卻越來越多。武功,並非只存在於所謂的江湖武林,其實武者最多的群體,恰恰是軍伍。也許這裡所說的“武”,定義概念有所不同,可誰規定武功一定是飛簷走壁?一定要招式繁雜?軍伍的“武”,直來直往,大開大合,風格簡單狠辣,更加實用。

所以不管朝代更疊,不管道釋哪家興,哪家衰,掌握大批精銳兵將的朝廷,都是這片大地的執掌者。

這一點,哪怕號稱“萬妖之祖”的龍君,都不能否認。

平衡都是微妙的,故而才會有青城、龍虎山這些門庭紛紛測算天機,派遣得力弟子下山尋找潛龍、進行扶龍庭的行為。

所作所為,就是要立下功勞,從而得到新朝廷的封蔭。

修道難,修武亦然。不同的是,武功入門相對容易許多,且不說什麼後天先天高手,但只需力大,會拳腳,往往便能一個打幾個,顯露頭角。

眼下的陳三郎,一把斬邪劍快速輕靈,劍鋒敏銳,便大有風範。反正在粗鄙的山賊當中,是那麼的銳不可當。

仗劍術!

解封《浩然帛書》後的最大收獲,書頁新篇上記載的劍術。其中又吸收了許念孃的刀意,彼此融合在一起,便成了現在的套路招法。

一言以蔽之,簡潔。

如果有軍伍大家在此看到,便會覺得陳三郎的這劍法,竟與軍伍殺伐的路數有七八分相似。只不過軍伍當中為求殺傷威力,兵器多用更加重的刀,和更加長的槍,少用劍。

將軍佩劍,更多的是一種裝飾,為了表示身份地位上的威嚴和氣度。

君子佩劍,發展至今,更加不堪,那等作用簡直和佩戴個玉佩差不多,哪裡還有最初時候的銳氣?

夏禹王朝筆墨鼎盛,文風靡靡,多生産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麵書生,在統治穩固的時代,書生一支筆,能抵無數刀槍;可到了亂世,這書生就是麵人兒,百無一用。

這等觀念,似已根深蒂固。

因此鐵冠道人要插手此間事,一眾手下首先便把目標定在陳三郎身上。先前他們固然看著陳三郎手操板凳痛打青城道士。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那道士彷彿被禁錮住,動彈不得。

陳三郎痛毆對手的含金量自然而然便忽略不計了。

至於逍遙富道,乃是嶗山道士,精通術法,身邊又有相貌猙獰的蝦兵圍繞住,這些賊子如何敢上前去?

兩者選其一,毋庸贅言。只可惜現實往往比想法殘酷,陳三郎手持利劍,一劍一個,宛如殺神般。

“苦也!”

落在後面的賊子手腳冰涼,心中大生敬畏,再不敢沖上前來,只是圍起圈子,口中嗷嗷叫喚,虛作聲勢。

那邊鐵冠道人瞅著逍遙富道眼熱,是以一亮劍,便朝著他奔去,心中預算著要與正光聯手,先把其拿下。

這鐵冠道人入主嶗山,征服數百匪盜,自然也是有些手段,此刻亮出一柄黑黝黝的大劍來。

劍者,尋常都是兩指寬,顯得輕盈,若寬達三指,便差不多可以稱為“大劍”了。鐵冠道人這把,居然有三指半,比一些刀身還要寬厚。大且長,約四尺,把持在手中,凜然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