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訊的犯人以幾大家族的首腦為主,訴訟人便是成千上萬的百姓。只要有冤情,有控訴,都能上堂來說。
一天下來,走馬燈籠,幾大家族的罪行簡直馨竹難書,難以言表。
審訊完畢,陳三郎毫不客氣,直接判了斬立決。
這一場,共斬首八十九人,滿城百姓,既感到歡喜鼓舞,又覺得內心戰慄。
所謂恩威並施,不外如是。
幾大家族的財物地産,全部充公,歸府衙所有。經過連夜點算,大概有金銀近百萬兩、田地三萬餘畝、糧食不計其數……
一個個數字,都足以令人咋舌。由此可知在他們統治府城的時期內,搜刮是何等酷烈。
反觀滿城百姓,面黃肌瘦,餓殍遍野。
為了緩解饑荒,陳三郎又下了一道政令,開放糧倉,每人可領取糧食一鬥。
此令一出,真是滿城沸騰,人人歡呼雀躍,對陳三郎感恩戴德。不少人家,甚至都在家裡樹立起了陳三郎的長生牌,日夜叩拜上香。
緊接著是開田令的真正實施推行,只要是無主荒田,誰都可以去開墾,並根據人口劃定最大限量。不過與此同時還限定,在開墾荒田的過程中,以先開先得為第一原則,不許哄搶爭奪,若有違反者,剝奪開田權利。
如此一來,人們哪裡還敢動手腳,都老老實實的找田開墾。
其實也不用爭,因為兵荒馬亂許久,田地不知荒廢多少。加上人口銳減,每戶人家都能得到足夠的田地。
說實話,百姓們現在的耕種熱情都不算高的,拿了田,遲遲不耕種。皆因眾人依然心存疑慮,害怕等種好了田,一不小心,陳三郎又被哪個給打敗了,取而代之。那麼政令自然又會産生變化,屆時,辛辛苦苦,又將是白忙活一場。
這樣的事,誰願意幹?
畢竟種田不是快捷的事,春種秋收,必須有一段不短的過程。這也是一旦發生戰亂,棄耕便大規模出現的一大根源。
有見及此,陳三郎三令五申,不斷推出各種各樣的福利待遇來鼓動吸引百姓走進田野,動手開荒。
例如:第一批耕種者,有免費種子領取,有免費耕具拿,還能以極為低廉的價格租使牛馬勞力……
又比如,積極耕種者,府城還有獎勵發放,金銀米糧,數額不菲。
當幾戶被評為“先進人家”的人真得領到了各種物資,被衙役敲鑼打鼓大肆宣傳時,所有的人都眼紅心熱了,爭先恐後地跑出家門,沖向田野。
嶗山府,這一座本來已經快要鏽死的老城,變得熱火朝天,生機勃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