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六大水系各有特點,涇江磅礴、衡水深邃、長河綿長……至於通天河,則是狂野,險灘遍佈,峽谷險峻。從上流到下流,水勢無一處不急,無一處不迅猛。正因為如此,使得此河船運航行極其困難,一年到頭,不知出了多少事故,死了多少人。
古諺有雲:行使此水上,動輒可通天!
因此得名。
通天河流程不算長,源自雍州之北,止於蠻州之中,戛然而息,所流經過之地,多是雄山峻嶺,人煙稀落。其中一段,恰恰從嶗山府武平縣穿過。
陳三郎此去,便是到武平縣。
正因為如此,他只帶兩人,而周分曹等人最後也是同意。畢竟武平縣還是屬於嶗山境內,不算出境,而縣裡有陸清遠主事,他是陳三郎的同科,為人穩重,辦事可靠。前一陣子,中州大捷,嶗山境內人心浮動,但陸清遠巍然不動,家裡來人來信,要他回去梅花谷,他卻不同意。
由此可知,陸清遠乃是信人。
若不是此,陳三郎要離開嶗山府管轄的話,無論如何都得帶幾百兵甲去。即使他不願意,下面的人也絕不同意。
今時不同往日,當坐到了某個高處的位置,往往也會身不由己。
去往武平縣,陳三郎也不預先告訴陸清遠,便裝而行,身邊兩個伴當,都是軍中挑選出的英勇甲士,武藝精湛,算是保鏢。他們兩個,一個名叫“阿武”;一個叫“大魁”,是從小習武的武夫,後來從軍,跟了江草齊,立下不少功勞,如今已是軍中衛長。
這次陳三郎出行,江草齊不放心,特意讓他們兩個跟隨,負責安全。對於兩人而言,這也是一次不錯的機會,表現得好,直接成為陳三郎的心腹,日後前程不言而喻。
其實陳三郎更喜歡一人行走,書生意氣,仗劍江湖,不亦快哉!事實上他以前都是如此,連書童都沒有一個,跟隨最久的,當是蟹和,這廝可是妖身來著。
可惜蟹和不在,否則的話就不用阿武大魁了。陳三郎身上藏有秘密,並不願在人前表現得過於驚世駭俗。他一路習武練劍,既是為了強身健體,也是為了掩飾。
晨曦熹微,三騎馳騁,離開了府城,直奔西南方向而去。待奔出百餘裡後,陳三郎放緩了速度。
這次出行,有著多重含義,無需太趕。一路緩行,還可巡察鄉野,體會風土人情。畢竟入主府城後,其實下面很多地方他都沒有去過。只可惜當下冬天大寒,野外蕭條,難得見到些行人。
這般氣候之下,尋常人家若無事,誰願意出來挨寒受凍?窩在家裡頭燒炭取暖,不知多舒服。
難見行人,卻也沒遇到凍僵在路邊的難民,足見安排工作做得到位,幾乎所有的難民都得到了比較穩妥的安置,才沒出現“路有凍死骨”的狀況。
對此,陳三郎暗暗點頭:收獲民心,任重道遠,細微處見真章,當民眾口口相傳,便如細雨潤土,點點滴滴,可成涓流。
陳三郎深有感悟,皆因每天做起功課,腦海古書嶄然,無數氣息噴薄,其勢簡直可稱為“蜂擁”。
一府如此,日後若有機會,得一州之地,那豈不是“磅礴”了?
心想之,欣然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