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打擊區,對方左投,不是反向就意味著這球只要咬準,就基本不會出現那種打的到但是打不好的情況。
以前打球都靠摸索,現在有了裝置,能看清球的旋轉,也能清清楚楚的知道轉軸等一些微小資料,自然也能夠知道自己為什麼打不好的原因,應對起來自然也就更加的輕鬆了。
不然在短短的幾個打席之內要靠揮棒的手感來找到打擊的重點還真的是挺困難的。
現在多清晰!外角是真·螺旋球,反向旋轉的。而內角就是引誘的假·螺旋球,正常的推拉完全都沒有問題!
御幸的身體站的並不直,甚至有點前驅,讓任何一個老派的教練來看都能挑出一堆的毛病來,就算是少棒教練也很清楚,這樣的打擊姿勢就是不對!
完全不對!
御幸自己也很清楚,他也是正規的少棒隊出來的好嗎?
可是透過裝置來看,他的確是用這個姿勢最為放鬆,動力線也最為完整。也就是說,目前來說這個姿勢是最適合他的~
最調整過後的打擊當中,也是用這個姿勢最為穩定!
棒子揮擊出去的感覺也最好~
所以他暫時沒有任何要改的打算,想在實戰當中測試下效果。
這不巧了嗎?今天遇見這麼一個投手,大家都可以放開來打,也是太難得的機會了。
陳心說的也沒錯,一個球速不夠的投手,一旦清楚哪個是引誘球,哪個是剛好可以扛的,那就很容易應對了。
尤其是~
他們的打線可是要以‘最會打低球’為目標的!
來了!
內角!!
御幸姿勢不便,只腳一點,棒子順暢的揮了出去,角度拉的很滿!!
“乓!!”
強撈!!
或者說,由低至高的挑來形容這一棒更為合適一些。
球又高又遠……
內野……
外野……
還在飛!!
還在飛!!
飛出去了!!
“啪!”
落地!
兩分炮!!
又一支兩分炮!!
青道9:0大比分領先成孔!
“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