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七十六章 結局(中)

趙寂便搬出先前衛初宴力擒絕品的功勞、又細數了她以前的功績,言及未給她封地的愧疚,力排眾議,將內朝尚書令一職,給了衛初宴。

至此,衛初宴雖然並未擔任丞相一職,手中權力,卻橫跨文、武、刑三司,一時做大。朝中對此,並未沒有怨言,都道陛下太過寵信近臣,衛初宴手中權力太大,日日都有大臣參她,她如今作為年輕官員中的第一人,對許多人有過恩惠,也被許多人崇拜巴結,也多的是擁躉,許多人又為她話。

後來漸漸地,還是流傳出“倖臣”、“佞臣”一類的法,是奸佞蒙主,攬權太甚,趙寂此時雖然仍然上朝,卻懶得與他們爭辯。

她如今有孩子了,不想動肝火、也不想太過勞累,便顯出一種和原先的強勢截然不同的隨和來,令得大臣們更篤定了衛初宴惑主的猜測。

參她的奏章如雪花般飄過來,過了不久,衛初宴的慎刑司連辦了幾場大案,好巧不巧的,涉案者便是先前參她參的最兇的。

朝堂瞬時安靜起來,唯有那些自覺什麼錯漏、把柄都沒有的仍在努力,趙寂記下這些人,將之算作廉臣、忠臣,以後打算重用他們。

五個月的時候,趙寂隱約要顯懷了,她便不再上朝了,道是舊傷又有反覆。然後,她便做出一副重病的模樣來,讓太后臨朝,暫時監理朝政。

同時,衛初宴的內朝也已運作的不錯,她們二人配合起來,倒是仍將朝政治理的很好,而趙寂雖然不上朝,但是總也有些詔書出自她手,朝堂經歷了一開始的混亂後,也漸漸地回到了正軌。

但是,這只是表象上的,自從趙寂不再上朝,衛初宴的“佞臣”的帽子便被嚴嚴實實地扣下,摘不掉了。不止是大臣之間,似乎民間都有一些風聲,然而衛初宴如今是嚴陣以待的,對於任何事情她都抓的很嚴,為了不讓趙寂懷孕的風聲走漏出去,這五個月都必須如此,她甘願將這頂帽子戴上。

不過,雖然陛下已做出了一副不上朝的昏君的樣子,但朝中大事中總有陛下的身影,她又是因為受傷而這樣,再加上太后正垂簾聽政,大齊仍然是一片平和的,只有衛初宴,她一人承擔了最多的罵名。

這種罵名鬧到最後,成了諸侯王起兵的理由。

也即“清君側”。

這一世,最先起兵的是吳王和中山王,這二位皆與趙寂這一支有喪子之仇,不知何時勾搭在了一起,竟一同起事了。

緊接著,渤海那邊的膠東王、淄川王,還有趙王、楚王也一同起了兵,響應的便是中山王和吳王的“清君側”宣言。

這場諸侯王之亂,前後就是這六國起兵了,其他的諸侯國,要麼是國中正在分裂、要麼是地人少,又或是的確忠於齊室,總之倒也不是遍地戰火。

趙寂早就等著這一,她火速從邊疆抽調了一半的邊軍,同行的還有唐棠等一批傑出的將領,又只留下南軍拱衛京畿,將衛初宴的北軍擴充了人手,一併扔到戰場上,又從各地調了兵來,兵多糧足的,和叛軍對戰了數場,是勝多輸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戰火一起,朝上誹謗衛初宴的聲音少了很多,對於陛下仍然不上朝的這件事,也沒多少人咬著了。因為雖然陛下不上朝,但那一道道關於戰事的詔令,都是自甘露殿發出的,只是頻率總是一兩一次,正應了傳聞中的,陛下身體不好的猜測。

陛下曾經遇過刺,身體一直不好,如今又有諸侯王作亂,許多人便擔心陛下年紀輕輕便......但是據他們從太醫那裡打探出來的訊息看,陛下仍在恢復,這些搖擺不定的牆頭草便安了心,等著陛下將諸侯王鎮壓了。

這場戰爭打了半年,漫長的消耗下,齊軍的糧草一日日地少了起來,然而,諸侯王的叛軍的口糧卻比齊軍的先告罄。

他們是六國作亂,每個國家都出了軍隊,然而每一國的儲備卻都不同,其中最富有的是中山國,中山王有反心已久,自是準備充分,此外吳王也很厲害,不僅糧草充足,甚至還拿出了十五萬精兵。

然而其他四國,加在一起也才湊出了二十萬叛軍,糧草還不很充足,這種窮匱,在大商人韓浩瀚忽然地截停了對渤海三國的資助後,達到了頂峰。而他們與中山王和吳王是盟友,糧草一吃完,便向中山王與吳王求助了,最終拖的其他兩國軍隊也吃不上飯。

其實糧草若只是正常消耗,對於交戰雙方而言都不會這麼快耗盡的。然而,有許多的糧草,是在兩軍交戰時不得不被放棄了、或是被對方想法子截斷或是給燒了。

這時就顯出糧草的重要性來了。

衛初宴原本就在與韓浩瀚做生意,讓他截糧這件事,卻是很早以前便和他談判過的,如今她聽渤海發生的事,知道韓浩瀚並未食言,便派人將先前承諾的皇商文書以及環渤海一帶的行海權交與了韓浩瀚,作為此次交易的代價。

她這一舉,算是截斷了叛軍的後備,趙寂自然是派人大肆宣揚了一番,有這麼大的功勞在,原先衛初宴是“佞臣”、甚至要推她出去以堵住叛軍“清君側”的口的,俱都不話了。

而趙寂此舉卻不止是為了給衛初宴造勢,她也是為了鼓舞軍心,果真,聽到叛軍將要無糧可吃後,齊軍頓時振作起來,一日之內連克三城,甚至佔領了中山國的國都。

至此,諸侯王聯軍開始面臨大規模的潰敗。

這時,趙寂要生了。

喜歡重生之佞臣g)請大家收藏:(.s)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