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少。就白河子到尚BS區的那條路,就是阻礙發展的最大的問題。
但是,做為一個過來人,一個也曾經在領導位置呆過的人,齊玉華也懂什麼叫“位置”。
這就不是一個提困難的場合。
所謂縣官不如現管,你在這向中央來的大領導提意見,置本地官員於何地?
等上面的領導一走,還不得看本地領導給不給辦事?
在98年,人們的觀念,包括膽量,和二十年後可是沒法比的。
後世有自媒體,是個無比開放的資訊時代,一點點小事就可以被放大,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以至於百姓敢說話,也敢質疑權威。
但是在當下,真的沒用。
儘管中央調研組是帶著誠意來的,想聽取意見建議。但是,涉及的層面太多,受到牽連的官員也太多,誰也說不準哪一個環節會出問題,會出現一個不願意聽真話的人。
所以謹慎起見,閉嘴是穩妥的選擇。
其實,這也是郭昌存、付長河他們不讓徐文良開口的原因。
穩妥,穩妥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齊玉華也只是說了一些場面上的話。
包括在坐的下河村支書以及村民,也都被人提前打過預防針。
這是一個很怪異的畫面,甚至可以說違背了普羅大眾的基本認知。
中央調查組想聽真話,想發現問題,可是他們畢竟高高在上,皇城寡聞,看到的畢竟是少數。
到底有什麼問題,只能由地方官員來給他們答案。
地方官員也非懶政,不想去解決問題,但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心存顧及,又不好開這個口。
到了下面的基層百姓,更是惹不起任何人,不到萬不得己,絕不肯當這個出頭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個位置又都瞻前顧後。
這讓帶隊調研組的農業部陳副部長很是苦惱。
其實,調研組也知道,東北的這些問題,有一些責任確實不在官員。他們下來也並不是興師問罪,真的就是想辦點實事。
但是,沒法開誠佈公。
你說一萬遍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困難趕緊提,沒人搭理你,你怎麼搞?
就像昨天發現那個違規的木材加工廠,本來調研組想以此為契機,開啟尚北地方官員的閘門。
可是,他們還沒表什麼態,更沒說什麼批評的話,包括省裡的官員就已經是驚弓之鳥,嚇的不敢張嘴了。
不但沒達到目的,反而使得一部分人開始害怕,開始畏畏縮縮,今天一早就把尚北的書記,那個唯一看起來有些膽色的年輕幹部給支走了。
這是個訊號啊!
現在聽著齊玉華只唱讚歌,更是讓陳副部暗自搖頭,苦於找不到一個突破口。
怎麼辦?陳副部在想辦法。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這個突破口,會是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給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