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連線伺服電機和執行部件的中間裝置。
負責把伺服電機運轉的動力透過輸入軸上的小齒輪咬合輸出軸上的大齒輪,來達到減速目的,並傳遞更大的轉矩。
工業機器人的每個“關節”都要用到不同的減速器。
而且,減速器作為傳動和承重部件,在使用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磨損,壽命一般在兩年左右。
所以,這玩意是耗材。
在工業機器人平均八到十年的壽命中,零件維護可以收錢,零件更換還可以收錢。
這生意,很香。
這個產品技術壁壘高,目前中國的諧波減速器研發速度較快。在低端應用場景下,已經可以趕上國外的產品。
但諧波減速器主要應用於20公斤以下的機器人關節,並且隨著使用時間增長,運動精度會顯著減低。
而rv減速器有更大的負載能力,疲勞強度高、壽命長、價格也一般是諧波減速器的兩倍。
rv減速器,主要還是被日本壟斷。
納博特斯克、哈默納科這兩家公司便佔了全球75以上的市場份額。
伺服系統,佔成本的24。
近幾年,中國伺服系統行業發展迅速,也是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最有希望開啟國產全替代的部分。
伺服系統一般由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和編碼器組成。
一般安裝在機器人的“關節”處。
通常來說,機器人“關節”越多,柔韌性越好,位移精度也越出色。
自然,所需要的伺服電機數量也就越多。
而未來製造行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智慧”+“柔性”的路子走。
那就意味著,未來的工業機器人也必須跟著“柔”起來,更小、更靈活。
伺服機數量,更多!
市場也就更大!
原世界,國內伺服電機高階市場主要被國外廠商所佔據,日系的三家松下、安川和三菱佔據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德系的西門子、博世和施耐德市場份額在30左右。
國內企業份額約10。
看起來不多,但從無到有,到能搶到市場已經實屬不易了。
控制器的成本佔整機的12左右。
中國在硬體方面與國外公司的差距已經很小,在軟體方面還稍顯落後。
控制器是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大腦。
其主要任務是透過各種硬體和軟體的結合,來控制機器人在工作空間中的運動位置、姿態和軌跡。
儘管控制器的成本佔比在核心部件中相對較低,但其對機器人的操控起著關鍵作用。
國產工業機器人控制器在控制板卡等硬體方面已逐漸成熟,已經開發出有代表性的雙、多cpu及分級控制系統.
雖然一部分底層晶片仍依賴進口,但控制器的硬體方案已經基本達到國際水準。
主要差距體現在控制演算法、二次開發等軟體方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因此,由於軟體技術優勢欠缺,在操作精度、穩定性方面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