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按照他對於自己那好鄰居的瞭解,說不定這傢伙還會降下神蹟,賜下什麼好處。
只是每當他想到自己對著凱普恭恭敬敬的祈禱,大喊我神凱普的畫面,就不由自主渾身直起雞皮疙瘩。
這種畫面,打死他也不想看到。
最後他們還是決定去位於裝甲之城最中心的“中央辯論廣場”。
這是一佔地廣闊的巨型廣場。
這個巨大的廣場的整體佈局簡潔而又和諧。
最中心的圓形的巨大廣場沒有任何裝飾和點綴,只有四根高高的石柱聳立在廣場中央。
在石柱的頂部共同支撐著一個巨大的裝甲之神的神像。
在神像下是一個四方的平臺,這就是辯論的場所。
在神靈之下的位置讓在這裡舉行的辯論格外的神聖。
在這廣場的其它地方全是一圈圈的看臺,沿著斜坡砌起一層層臺階,那就是觀眾的坐位。
所有有疑問的教義都會讓提出相矛盾的疑問的雙方進行一場在神靈之下的辯論。
而所有坐在辯論臺下的觀眾們就是最好的裁判。
你不需要理解教義的理念對錯,你只要能夠分辨得出,誰說得更合理,誰是辯論中失利的一方就可以了。
教義越辯越明瞭。
這就是裝甲神教最有特色的“真理之辯”。
真理之辯是被載入於《裝甲密典》的一種裝甲神教傳統活動。
傳說裝甲神教剛剛出現的時候,他全部的教義只有初代教皇羅塞英所編的薄薄的一本《裝甲神教第一法典》。
可以說當時在教義方面裝甲神教幾乎就是一片空白。
隨著裝甲神教的教徒慢慢增加,教徒的種族構成慢慢的越來越複雜。
他們對於《裝甲神教第一法典》的理解也變的各種各樣,奇奇怪怪。
畢竟這《裝甲神教第一法典》是羅塞英巴拉頓倉促之下寫的,很多內容寫的模稜兩可,甚至有些東西根本就是相互矛盾。
有的時候就連羅塞英這個法典的創造者都沒有辦法說服那些教眾接受他所詮釋的裝甲神教的教義。
那時候為了讓別人接受自己所理解的教義,裝甲神教曾經一度亂成了一鍋粥。
幾乎每時每刻都有狂熱的教徒在四處爭吵。
初代教皇羅塞英發現這麼長期下去可不行啊?
其它吃瓜群眾還要不要繼續正常的祈禱?
好在羅賽英腦子好。
你們不是要吵嗎?我找個地方給你們去吵,開開心心,正模正經的吵。
於是“真理之辯”就應運而生了。
透過你來我往的幾次教義之辯,裝甲神教的有些教義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已經很逼近真理了。
裝甲神教的各種教典也慢慢完善。
“真理之辯”這種爭論方式也成為了裝甲神教的信徒們發揮自我價值的最佳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