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章 牛逼的伯樂

真神不裝逼,裝逼非真神;

作秀識馬者,必是毀馬人。

冬去春來,轉眼數年過去。後唐莊宗李存勖去世,明宗李嗣源即位;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他的兒子李從厚繼位,史稱後唐閔帝。一年後,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殺死李從厚,自立為帝,是為後唐末帝。李從珂幹了幾年,又被時任河東節度使的他女婿石敬瑭,勾結契丹奪了帝位,建都汴梁,國號為“後晉”。

短短几年時間,走馬燈似的換了四位皇帝,趙弘殷適時表態,哪頭高睡哪頭,猴子翻跟頭似的來回跳,不僅保住了官職,而且由後唐的殿前禁軍飛捷指揮使變成了後晉的殿前禁軍都指揮。

趙弘殷的原飛捷指揮使,只管禁軍馬軍,相當於後世的軍長之一,而殿前禁軍都指揮已相當後世的野戰軍司令員,起碼也相當於京城的衛戌區司令員,其位高權重是可想而知的。

後晉建都汴京,趙弘殷在汴京置產買房,趙匡胤當然便也很快成了汴京“名人”。

期間,趙弘殷為他找過幾個老師,都不是因他頑劣名頭響亮,不敢教他;便是勉強教了不長時間便或是自己不去,或是老師堅決不教。

轉眼間,趙匡胤已經十五歲,在過去的這些年中,杜氏已經又生了二兒匡義、和女兒美嫻、美娟,更顧不得管教趙匡胤。趙匡胤的頑劣毛病便在汴京城中像六月的荒草瘋長起來。

他整天東遊西蕩,幾乎三天兩頭打架鬧事。

這天,趙匡胤帶小哥們在樂觀街幹仗,因打傷多人,把事鬧大,被開封府巡邏衙役抓進了捕廳。趙弘殷這才意識到對趙匡胤的不教之過,讓管家把趙匡胤要回,捆綁在後院樹上狠揍起來。

少年若天成,習慣如自然。十幾年的嬌慣放縱,已使趙匡胤的頑劣如一條條細細的絲線,隨著不斷地重複纏繞變成了一條粗繩,並不是一頓鞭子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趙弘殷狠下心打,趙匡胤並不在乎:“打吧,打死你就少個兒子!”

一句話說得趙弘殷胳膊發軟,手中的鞭子再也舉不起來了。

趙弘殷正在無可奈何,門衛送進來一張名刺。

名刺也叫名帖。古人通名,本以削木為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後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刺。名刺就是後世人們向人炫耀自己身份的名片,是沒有出名的人讓人知道名字的一種手段,是官小的人弄虛作假臨時升級的捷徑。

名刺是推銷自己的最好方法,你坑蒙拐騙升了個官職,畢竟知道的人很少,印上一大堆名刺,見人就給塞一張,便能加速傳揚開去。

那時候,只有官場高官和社會名士才使用名刺,不像後世那麼普及,為了滿足虛榮心,賣包治陽痿假藥的也要印個“四海醫藥公司供銷科長”、擺攤賣菜的也要印個“環球農貿公司總經理”的紙片炫耀自己。

因此,門衛將名刺呈上,趙弘殷當即便對來人高看了二分。他捧起名刺細看,只見上面寫的是:前朝舉人,西蜀教授,陳摶門生辛文悅。

按今人眼光看,前朝舉人是過氣的。五代亂世,皇帝走馬燈似的換,已經下臺的皇帝給沒給你評定這個職稱,除了家鄉,外地人一般不會知道;只要你不鬧著落實待遇,誰也不會去追究真假。

“教授”二字在古時有二個含義。一是指把知識傳給學生,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子夏居西河教授”,就是在西河那地方教學的意思,不過如“廚子”“裁縫”一樣是一種職業稱呼;二是指州、縣學掌管學校課程安排、考試等事務的官,位居提督學事司相當後世的教育局)之下,相當於後世的縣教辦室主任一職,屬副科級。那時的“教授”一詞很類似後世的“書記”,可能是國家首腦),可能是一省一把手省高官),也可能是鄉村不在品的小官村支部書記),也可能是個在只有三兩個人的某個體小事務所管抄抄寫寫的打工仔書記員),其職務高低是非常模糊的。

“門生”身份更巧,本來按原意是“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後來不授業而登上門生名錄者也稱門生,甚至依附名勢者也稱門生。“門生”二字已遠離“授業”二字,成為了一種表示關係的招牌。到了後世,更是什麼也不是,甚至只是為了沾得一點貴氣,只是表示一種客氣。比如後世文學界的“老師”,認識不認識都是可以通稱的。我說我是王蒙、餘秋裡一類文學界大名人的“學生”,是沒有人追究真假的;就是王蒙、餘秋裡本人,知道了也不過認為是下邊小業餘作者對他們的尊敬,是絕對不會向官府報案告發的。

趙弘殷是個軍人,對這些名堂不是很熟悉,一看辛文悅掛了這麼多銜,又是陳摶的門生,當即又重視了二分,立即向門衛揮手令道:“請,快請辛先生進來!”

門衛回去片刻,便有一個年約三十多歲,身穿一件寬大袖子的灰色葛袍,頭戴一頂後有兩個小尾巴的儒生方巾的中年先生邁著方步,緩緩地向客廳門口踱來。那先生雖非一身錦緞,但衣服整潔,做工講究,且全身佩飾恰到好處,即不顯得有意炫耀,又標誌著非平民百姓身份,給人一種高雅大方的感覺。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