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個膽小鬼。”李藥師如此道。
張公瑾倒是覺得他非常勇敢,居然敢去自己想都沒想過的聖者之路。至於他所憧憬的那個名叫“謝浩俊”的少年,張公瑾的確有聽說過,也知道那人有多麼厲害,但是——
“懂得畏懼還去做的人才更加勇敢……不是嗎?”
李藥師微微一愣,然後輕快地笑了起來。
若說張公瑾僅僅是因為李藥師救了自己一命就心甘情願為對方效力,那麼他早就背叛大宋轉投北唐了。
戰場上救過張公瑾的人可不少,但為了大宋,他時刻都做好了出賣對方的準備。
也許你會問,他為什麼可以如此執著?難道真的是“為了大宋“嗎?
以前張公瑾以為自己的確如此,直到他見到了李藥師。
他發現自己依舊是個小孩子。
或許該說每個人都依舊是小孩子。不同的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大人們把自己的夢想埋藏在心中最深處,而小孩子仍能把夢想掛在嘴邊。
大人們以為自己已經沒了夢想,沒了追求,卻不知道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受到夢想的影響。
張公瑾渴望的是被人認同。
會選擇成為密探,是因為他陶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沒什麼比歷經重重困難,攀上高峰更引人注目,更讓人心馳神往的了。
因此後來在他的領導下,人們聞錦衣衛色變,無數人被“錦衣衛”這個名頭嚇得瑟瑟發抖。
至於在北唐時的行為,就更好解釋了。
從古到今,著名的忠臣總能流芳百世,被後世人稱贊。他也想成為著名的忠臣,因此他憤怒於不良人拋棄自己,畢竟他若是如此無聲無息死了,誰又會知道他這一號人物。
他不介意當密探,但他可不想當個默默無聞的密探。
正是他的夢想造就了這一矛盾想法。
人類,從未放棄心中的夢想,只是那一團火仍未燃起罷了!
而李藥師,有和他相同的追求,卻比他更加勇敢,更加奮不顧身。
逃跑並不可恥,他也有過無數放棄的念頭,但重拾信心再戰,他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還不得不利用那些自己打算隨時出賣的“朋友”。
太惡心了。
大人們之所以會放棄追求夢想,那是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的極限。
張公瑾也看到了自己的極限,然而李藥師才剛剛從他的極限之處邁過去。
他看不到李藥師的極限,但不妨礙他對李藥師的未來充滿期待。
那種期待,就像父親期待孩子超越自己一般——
“好好讀書,將來不要成為爸爸那樣沒文化的人。”
諷刺的是,妻子在他追逐夢想的十年間改嫁他人,孩子也在戰亂中走失,而父母也因為他的失蹤悲傷過度早早去世……
驀然回首,能夠寄託自己夢想的人只剩下一個了。
因此,他成為了李藥師的影子。
話雖如此,最初的時候,其實是李藥師更像影子。
張公瑾一回到大宋,不良人迅速接納了他,還把他的事跡在組織裡宣傳了一遍。當然,高層非常聰明,知道當初沒有救援他,他一定心存芥蒂,於是便在誇耀他的同時,派給他一些光榮艱巨的任務,想方設法置他於死地。
然而,他們失算了,張公瑾並非一個人在戰鬥。
在李藥師的幫忙下,他成功完成了任務,數個任務下來,他甚至得到了拜見司馬棣的機會。
後來,更好的機會到來了,古蒙的入侵,使得高層也無法居於幕後,而那些酒囊飯桶很快就死掉了,回過神來,張公瑾已經是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如果僅僅是如此,不良人依舊只是不良人,絕對無法成為日後的錦衣衛,權傾全國。
“我覺得你應該把組織和別的重要機關聯絡到一塊。”
張公瑾明白這是提高組織地位的好方法,但他不知道實際該如何操作。
“大宋許多研究機構都迫切渴望實驗體,我們可以試著得到他們的幫助,若能把你的部下武裝起來,想必任務也能完成得更好吧。”
這僅是開頭,李藥師還說了許多精妙的點子,但就在張公瑾準備誇他的時候,他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