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不敢做的事,做人們認為你做不到的事,你的軍隊就會得到勇氣!”
七萬軍對比之前的敵人,的確是多了不止一點,還沒有天時地利……而如果不能戰勝他們,就不要說對付之後的二十多萬大軍了,這是確立信心的一戰,他們必須證明自己有以一當十甚至更多的能力。
盡管他們都配備了坐騎,但他們真正的騎兵太少,大部分人的騎術水平都僅是“讓坐騎肯幫忙擋一下攻擊”的水準,人騎聯合魔法作戰、人騎分離協同穿插……這類的技術想都不要想。
這麼算起來,他們哪裡是要和七萬人打,雙方的差距少說都是七千對十萬了。
這是絕境,而絕境之下,唯有勇者才能爭得那一絲勝機!
王不先行,何以服眾?
將不在最前方,何以讓士兵賣命!
不舉著旗幟沖在最前方,又何以引導人民!
“這是我的軍隊。”陳暮雲策馬向前,身後白袍飄飄,仿若旗幟,“能夠最先嘗到勝利滋味的人,只能是我。”
當然,承受最大風險的也是最接近勝利的人,但他無所謂畏懼!
即使是一直打頭陣的牛臯,也被陳暮雲的無畏所震懾了。
即使是向來以自保為首要任務的馬念才,身體也不由自主地行動了起來。
他們緊緊跟在陳暮雲的身後,跟在那個“勇者”的身後。
然後——
他們也得到了勇氣。
……
後世對這一戰的爭論很多,有說突厥軍不應該把七萬人分為四個部分,讓宋軍有了逐一擊破機會的……
有說突厥軍從一開始就犯了低估敵人的錯誤,應該盡可能以搏殺敵人一兵一卒為作戰目標的……
有說突厥軍後續的三萬援軍不應該在前陣潰敗的情況下還出動的……
有說突厥軍蠢如豬,居然不懂把最前面的陳暮雲先殺死的……
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必須承認突厥軍被那支白袍軍打得大敗,還是不折損一人的情況生生穿過了他們的包圍線——在後來人們委婉地把這個詞改成了防線,七萬人對七千人築起防線拼命抵擋,沒毛病。
以至於,白袍軍從敵軍防線殺出那刻,其主將發出的笑聲變成了對古蒙軍最刺耳的聲音。
但對宋軍來說,那是無比暢快的笑聲。
他們從未想過那個文弱的軍主能這麼爽朗,能這麼豁達,能這麼勇敢。
不由自主地,他們也跟著笑起來,七千人發出了驚天動地的笑聲。
自信、嘲諷、劫後餘生的喜悅、興奮……都盡數糅合在這之中。
……
西元10088年5月21日。
陳暮雲軍七千破突厥十萬,不折一兵一卒。
時人戲稱——
“意氣風發仰天笑,千軍萬馬避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