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見素聞言便明白了,他開始理解楊相的無奈了。現在楊相剛任右相不久,在政績和軍功都沒有出色的功勞。楊相現在在邊關各節度使眼中,沒有絲毫威望,各節度使完全可以不用理睬,隨時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即使派軍恐怕也是戰鬥力最差的部隊,搞不好也是從地方上抓些青壯年來組成軍隊,派到劍南去。
唉!
楊相無論是能力還是威望比起李林甫,還是相差太遠了。李林甫身居右相十幾年,在朝廷和邊關各節度使都是威望極高,如果由李林甫下令各節度使抽調精兵強將組成遠征軍。即使邊關各節度使不心甘情願,也會派出頗具戰鬥力的部隊來赴劍南參戰。
現在看來,只能從內地徵召青壯年,可就這樣兵源素質,著實令韋見素對第二次南詔之戰不看好,唐軍命運多折。
“現如今,也只能這樣了!”
韋見素無可奈何地嘆息了一聲,便只能同意楊相的決議。
……
安西都護府龜茲城東門
此時四百多名軍士押著幾百名吐蕃俘虜正在緩緩離開龜茲城,向東方而去。
“大哥,三哥,別送了!別君千里,終有一別,而且我又不是不回安西都護府。”
而李興沒有料到的是,他這次回京長後,就再也沒有回到安西都護府了。這是李興最後一次站在西域的土地上了,沒有人知道這一切。
在龜茲城東門,段秀實和岑參等幾位將軍在城門處給封常清等人道別。他們知道封常封等人一去長安,沒有四個月的時間,根本就回不來。所以他們關係好的將領在今天早上紛紛來到東門向他們送別,這一別,再見面就是四個月後了。
在段秀實等人的送別下,封常清等人翻身上馬緩緩離去,向內地方向而去。這次押送吐蕃俘虜的軍隊是撥換營一團部隊,李興特意選荔非守瑜所部隨自己同行。
在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在龜茲城東門城樓上,高仙芝滿臉憂慮地望著這支漸漸離去的回京獻捷的隊伍。
本來按照高仙芝的想法,此時不適合回京獻捷,因為此時朝廷由於右相李林甫的逝世,楊國忠繼位右相。此時的朝廷政治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各派系都會出來爭奪官位。此時的朝廷政治前景不明,局勢詭秘異常,實在不適合他們回京獻捷。
高仙芝擔心他們會無意中或被人利用而被牽扯進派系爭鬥,那就麻煩大了。這種派系爭鬥,即使是如手握大權的封疆大吏的高仙芝都得小心翼翼地對待。
可惜,當捷報傳到長安聖上時,聖上非常高興,聖上直接下令讓安西打贏此仗的將軍回京獻捷。現在高仙芝也只能默默地希望封常清等人在長安受聖上賞賜之後,不要在長安逗留,立馬返回安西都護府,躲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回京獻捷的隊伍一路向東,經河西,隴右,關內向長安城方向而去。這一路上,穿越沙漠戈壁,荒漠綠洲,雪山各種崎嶇坎坷的道路。歷經二個月的艱苦旅程,回京獻捷隊伍終於在天寶十二載三月中旬抵達長安城附近。
此時的回京獻捷隊伍,無論是押送俘虜的唐軍還是吐蕃俘虜,臉上都掛滿了疲憊不堪之色。顯然在這二個月的行軍中,都沒有好好休息過。就連封常清等幾位大將也是臉上帶有疲憊之色,但他們的眼神更多的是充滿嚮往之色。長安城是整個亞洲最繁華的都城,也是無數人嚮往的地方。
“將軍,前面就是金光門了。”
在隊伍前面,李興突然拍馬上前向封常清稟告。在眾位將軍中,極有來到過長安城的將軍,李興身為長安城本地人,當然要指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