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回 來人大有來頭

正當樓下的“瘸子李”在心裡咒罵這樓上的小白臉的時候,卻不知道樓上的兩個已經調了個。剛才罵人罵得非常利索的小白臉雖然一臉的不高興,但還是不敢頂一句嘴。而那個剛才被罵的狗血淋頭,一無是處的大少爺,卻很嚴肅的樣子。時不時地批評小白臉幾句,連上裝睡的老酒鬼也不敢插嘴只好繼續裝睡。被罵的小白臉更是一副任你怎麼樣的樣子,表示心裡對這個人的不服氣。

這時候的年輕人已經一改剛才碌碌無為,憨厚老實的樣子,隱隱約約中有一股上位者的威信。如果被“瘸子李”看見了,絕對不會相信他是什麼剛出門學做生意的讀書人,絕對是一個吃皇糧有一定地位的官老爺。

不錯,他就是秦泰。去年秋闈的時候,他以二甲一十三名成績中得進士及第。本來可以實授一個知縣或者進翰林院做一個博士。可秦泰意外的請求讓他入刑部學習,做一個刑部官員。這令大家都跌破眼鏡,這小子是不是吃錯藥了。

當時的社會重文輕商,所有的讀書人都想透過考試走上官場的道路。而任何一個中了進士,可以做官的人絕對想外放當一方諸侯,或者留在皇帝身邊,能夠天天見到皇帝。想外放的有他們的理由,所謂“寧做雞頭,不做牛尾。”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又有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見在地方上撈錢是多麼容易。在地方上做幾年官,就算撈得不太厲害,也可以富貴一生一世了。就算將來不當官了,也可以用這些收入養活自己家的一家人。

如果想要提升得快,就要留在京城,在翰林院當一個官。可以天天見到皇帝不算,還可以和朝中大佬搞好關系,為將來做高官鋪好道路。這種人的野心比較大,為了將來的大富貴,可以忍受短時間的清貧和委屈。但是當他們發達的時候,他們的報複心態會讓他們更加瘋狂,錢會更多的流向他們手裡,老百姓的生活會更加艱苦。

可誰也不想到六部任實職,這種官最難做容易犯錯,不但專業技術能力要強。而且不能上朝不能收到皇帝和內閣的直接關注,又不能和外界多有接觸。就是學習專業技術就要好幾年時間,升級不但慢而且容易出差錯。除非有一個好的靠山,不然一輩子都不可能成為中高層領導。所以六部年年都在各地招收專業人才,免試進六部。一個中了進士的人被分配到六部的話,就算變相發配。哪有人自己要求去六部的?何況還是去六部中最容易得罪人的刑部。

秦泰是當時唯一一個自願去刑部的進士,當時所有的同期進士都覺得秦泰有病。最高興的就是刑部當家官員,聽說有人自願來刑部,刑部馬上派人來接秦泰走,生怕秦泰後悔或者有人從中來破壞。進了刑部後,刑部的主事問了秦泰一些專業問題,秦泰對答如流。審核的人覺得其他的專業知識比他還要好,不用從頭培養了。刑部主事直接允許秦泰上任,上報主管刑部事務的刑部侍郎,實授秦泰正七品提刑官。

明朝時期的官員最為奇怪,所有的官員權力可以說都很大,也可以說都很小。說到最後就是皇帝不相信任何一個官員,一件事安排了一個官員主要管理之外,還要安排另外一個實行監督。這就是有名“制衡之術”。早在明朝開國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不久,就鶴立獨行的制定出一個驚人的“小官監督大官”的方法。朝中官員主要分兩部分,一種是京官,也就是由京城各衙門直接管理的官員,有內閣、六部、都察院、翰、詹、科、道,就是所謂的“六部九卿”;還有一種是地方官,從上到下是這麼排列的,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道臺、知府、管帶、千總、知縣、百戶等等。當時的官員不下數萬人,由誰來監督他們呢?就是都察院的禦史。

洪武皇帝朱元璋活的時候下過一道終生有效的命令,給予這些六品七品的小官一定的許可權,他們可以彈劾上至皇帝在內,包括皇親國戚,內閣首輔,下至黎民百姓在內的所有作奸犯科的人。雖然他們人數不多,不過三百人左右,但他們監督著大明不下十萬的官員。每個衙門裡也有內部監察官員,監督著官員。這有點像現代社會的紀委,都察院像中紀委,各部門各衙門內的像紀檢組。當時的官員管都察院的禦史們為“道”,部門內部的監察為“科”。秦泰剛進刑部後,就因為他是進士出身,自願來刑部,屬於態度好立場堅定的。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其他是一個有覺悟有政治眼光的好青年,值得培養和重視,他就被選派為刑部監察。雖然職務沒有變,但是權力多有一項,他可以監察刑部所有官員,凡是有犯法怠慢者,他有權利直接上報皇帝。他的官名也由提刑官改為少有的提刑司。不過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部門裡面做監督工作的人,是最容易得罪同事們的人。要麼和大家同流合汙一起腐敗,最後被上級或者皇帝直接拿下,要麼就是同事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大家誰也不敢輕易討好或者接近秦泰,更加擔心秦泰盯上自己毀了自己的未來。秦泰不願意和大家混日子,更加不願意和一些貪官同流合汙,決定做一個有良心的監督。這樣一來就等於得罪了整個刑部,幾乎在刑部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大家平時都躲著秦泰,不願意和秦泰有過多的接觸。

秦泰到刑部就職的事傳到秦泰的老家山|西平遙,秦泰的父親當場就氣暈過去了。原來秦泰的父親原來也是一個當官的,是山|東泰安的知縣。當時泰安府的知府是現在內閣的次輔徐階徐大人。秦泰的父親是當時山|東最有前途的官員之一,本來可以大展抱負。當時秦泰剛剛出生,官場得意的秦大人給兒子取名為秦泰,就是要記住這一風光時刻,要秦泰將來記住他父親是從山|東泰安起步的。可惜一次意外事故,導致秦泰的父親做為直接受害地區的負責者,秦泰的父親不但失去了晉升的機會,就連現有的職務也保不住了。秦泰的父親含恨離開了官場,他發誓他的兒子將來要代他重進官場。所以他從著兒子秦泰讀書考功名,卻沒有想到秦泰自己自作主張,去當什麼刑部的提刑官。當然很令老父親很生氣很傷心很失望了。

其實秦泰想要當刑部的官員的意思,秦家上下都知道。就連脾氣固執的秦泰父親也知道一些,但是他不準秦泰插手任何關於審理案件方面的事情。為的就是不要秦泰過早的樹立太多的敵人和對手。可惜秦泰沒有聽從老父親的話,進了刑部。當時的秦泰不能完全理會老父親的用心,就算理解了也不可能遵守老父親的決定。

秦泰想要當一個刑部官員的事,最知道底細的就是秦泰的舅舅,平遙縣仵作仇民。仇家原來是醫藥世界,已經好幾代人懸壺濟世。當初因為秦泰的爺爺曾經資助過仇家的祖先,所以仇民的父親將大女兒嫁進了書香世家的秦家。在秦泰出生後不久,秦泰的父親被免職,秦泰的母親請老父親來平遙長住。一來可以父女經常見面,也可以開導秦泰的父親的心情,三來秦泰從小身體不好,有外公照顧,總比找一些庸醫好。仇民當時不過十幾歲,就和自己的父親在平遙落地生根了。當秦泰三歲的時候,十八歲的仇民正式出師,在一家有名望的大醫館做實習醫生。兩年後仇民正式接手老父親的醫館,準備在平遙闖出自己的字號。沒想到仇家老父親剛退休,仇民剛接管醫館,就來了一個古怪的病人。仇民來不及“望聞問切”,病人就死在了醫館。病人家屬一口咬定是仇民庸醫害人,延誤了病情,將仇民告上了衙門。在秦泰父親等多個鄉紳多方努力下,仇民免於刑事追究,但是不準再行醫治病。仇民沒有其他的本事,只好安排到衙門裡當一個給死人查驗的仵作。

自從仇民當上了被人看不起的仵作後,秦泰的外公也一病不起,最後挨不到一年就死了。這件事對於年幼的秦泰打擊不小,這時候的秦泰就立誓要做一個平反冤案的大清官。仇民得知自己的外甥這麼有志氣,就很高興。由於秦泰的父親不太贊成,所以仇民每隔幾天來秦家看望秦泰時,總是私下將一些破案的技巧和經驗告訴給秦泰。仇民本身就是一個官府的仵作,能夠接觸到一些罪證和被害人,他就一五一十的將一些所見所聞告訴給秦泰。在秦泰的成長道路上,有兩個老師,一個就是交給他實際經驗的舅舅仇民,一個就是秦泰的偶像宋朝時期的宋慈,他寫的《洗冤錄》是一部有理有據的行業專用題材書籍。

那個隨行的老酒鬼是一個刑部的老人向秦泰推薦的,說這個老酒鬼是一個百事通,在關鍵的時候能發揮一些作用。秦泰請他做師爺,“老酒鬼”是他的外號,但是他的真名字沒有知道。當大家問起老酒鬼名字時,老酒鬼說他自己都忘記了。大家只好都叫他“老酒鬼”或者“師爺”。

小廝叫小靈子,是秦泰的父親一次外出時帶回來的孤兒。從小在秦泰身邊長大,因為從小知道秦泰想做一個審案的官員,所以小靈子就暗中練了一身的跟蹤和勘察現場的本事。他還在秦泰的父親秦家老爺不注意的時候,到仇民那裡做過一段時間免費仵作,學了不少實戰經驗。他對秦泰忠心耿耿,可以說是秦泰不可缺少的左右手。

大鬍子叫“馬三刀”,“馬三刀”是他的外號,也是他的名字。據說他連自己的名字叫什麼到忘記了,簡直就是老酒鬼第二。原來他是一個小鎮監獄裡的一個典獄官,至於他怎麼會做典獄官,他也不知道。看上去傻乎乎的他其實並不傻,他是繼承父親的事業,才做上了這小鎮的典獄官。集合了他們父子兩代人的經驗,所以他在一些審訊和看管犯人方面有獨到的本事。平時他身上總是帶著三把刀,大刀用來防止犯人越獄和外人搶劫囚犯的。剃刀是專門刮自己的鬍子用的,當然有時候也給一些個不聽話的犯人留記號用的。小刀是刑囚犯人時用的,多少個死都不怕的犯人在小刀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乖乖的招供出犯事的經過。可惜他時運不佳,小鎮兼併給了另外一個縣,小鎮上的監獄被撤銷了。“馬三刀”成為了一個無業遊民的時候,秦泰剛好出現。他就和展小小一起加入了秦泰的陣營裡。對外“馬三刀”是這支商隊的腳夫兼保鏢,對內主管後勤和犯人看押。

小白臉名字叫展小小,據他自己交代,他的祖先是鼎鼎大名的宋朝開封府包青天包大人手下的第一高手,四品帶刀護衛,皇帝親封的“禦貓”,南俠展昭。展昭和包大人的事早在民間茶樓傳得家喻戶曉。各地的茶樓一講起《包公案》,一整年也講不完。至於展小小是不是展昭的後人,就沒有人知道了。不過展小小的功夫還不錯,能夠飛簷走壁,能夠一個人對付十幾個大漢。留下展小小的原因是,秦泰本身沒有功夫,需要一個護衛保護他的人身安全。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