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泰一路上一邊走一邊想著相關的問題,這種案件不要說在明朝,就是在歷朝歷代都沒有聽說過。這不光是在對付某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好像鋒頭指向一個政黨或者整個朝廷。難道真是一群想推翻朝廷的不法組織做的?可是仔細一想又不對,這些人沒有這麼好的耐心,也不會佈下這麼一個局來對付朝廷。對於這些作亂的人來說,既然要對抗朝廷或者地方官府,就要手上有人和錢。有了人才可以起事,有了錢才可以購買武器和戰馬,有了人、有了錢、有了自己的地盤,才能真正得和朝廷據理力爭。殺官是為了震懾地方上的百姓,更是為了得到民心。可是這案件裡所有的死者不但不是朝廷官員,更是一些地方上的老百姓而已。雖然他們自己說是被一個個官員附了身,但是這些官員都已經死了,而且死者複活後不久就有自己把自己弄死了。對方布這麼一個局,到底是為了什麼?總不會平白無故的花這麼多心思出來,只是為了好玩而已。
秦泰看過了所有的卷宗,也已經把所有的內容記載在了自己的腦海裡。所有的死者並不認識,更不會和所附身的官員有任何的聯系。更為奇怪的一點,所有的死者幾乎都不認識字,都沒有上過學,可是死後複活所說的話不但條理清楚明白,而且冠冕堂皇,不像一個普通老百姓所能說的出來的話。當時朝廷為了管好地方上的百姓,所以並沒有普及教育。一般的老百姓不但沒有讀書的機會,更是沒有能力上學。所以大量的老百姓都不可能會說官面上的話,更是不知道官府的規矩。所以才有了訟師還有師爺,老百姓要告狀就要找訟師,要見官員就要先去找師爺。在他們的帶領下,老百姓才能知道官員的職位和權力大小。所以這些死者根本就不可能認識那些所謂附身的官員,更不可能把官員的生平事跡說得這麼清楚明白。這也是所有辦案官員不能理解的一點,也是最後導致所有官員不敢接手這件案子的主要原因。
秦泰不是一個莽撞的人,也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所有經過他的案子,秦泰都一一調查清楚審理明白。辦案的程式秦泰知道,破案的關鍵秦泰也知道,可是這件案子對於秦泰來說,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秦泰不相信鬼神,更不相信什麼已經死了的官員會附身到剛死的老百姓身上,然後把自己的罪惡說出來後,自己再把自己給殺了。這麼做一定有原因,有它的實際意義,可是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是想嚇唬當地的老百姓?還是想利用這些事情威脅朝廷?還是想挑起官民之間的矛盾,好讓他們順利起事?或者是想利用這些事情絆倒、推翻某一個人?導致一個政黨或者一個朝中的大佬下臺?秦泰覺得都有點像,但是又都不太可能。對方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找不到這個目的,就算抓到了對手,也不能解開這些案子的真相。
一般來說所有的案子都有一定的規律,再周到的計劃也會有一定的破綻存在,只要辦案足夠仔細小心一定會有所發現的。首先調查死者的身份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排除自殺或者內部問題之後,才把注意力擴大。“他殺”無非是這麼幾種,第一種是“仇殺”,就是死者和兇手之間有仇怨,兇手或者是報複,或者是買兇殺人,殺死了死者。兇手要是和死者有直接關系,兇手就要為死者抵命,這就是早在漢朝第一任丞相蕭何時候就立下的規矩“殺人者死”。要是兇手僱兇殺人,兇手為主犯,殺手為“工具”或者從犯。兇手死罪、殺手終身監禁或者勞役十五年之上。第二種是“情殺”,也就是說死者和兇手之間有感情上的糾紛。不是死者勾引了兇手的妻子,被兇手知道了殺了對方,就是兇手先勾引死者的女人,然後姦夫聯手迫害死者。一般來說,這種“情殺”事件在明朝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因為中國古代沒有離婚這種說法,男人更不會允許自己的老婆和其他男人有不正當的關系。一些想要自由的女人,得不到自己丈夫的“休書”,就不能合法的再找其他男人。只好暗中通姦,或者直接“幹”掉自己的丈夫。朝廷在處理這些案件的時候,都是從嚴從重處罰,警告一些老百姓,不要知法犯法。第三種就是“因財起意”殺人,又叫“財殺”。也就是說死者的錢財或者某一些家傳寶物,才導致死者被害。兇手是為了想得到死者的財物,所以才對死者下了毒手。官府遇上這種案子的時候,不但要盡量為死者追回財物,更要為死者報仇,殺了這個兇手。
破案有三個關鍵,第一是死者的驗屍報告。秦泰是一個宋慈迷,宋慈早在他所寫的《洗冤錄》裡清楚明白的說過,死者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也會“開口說話”,把兇手怎麼殺人的過程一一的說明白。這就是一個合格的仵作所要做到的事情,也是破案的關鍵所在。第二是案發第一現場,每一個兇手在殺人的時候,都會留下一些線索。只要有死者,還有第一案發現場,就不難找到一些線索,從而找到兇手的蛛絲馬跡。第三就是死者的卷宗。在明朝的時候,已經有相對比較正規的戶籍制度。每一個新出生的孩子都要登記,每一個老人病人過世也要及時登記。在卷宗裡會註明本人的一些身體特徵還有生活習慣,更有一些親屬的資料。當老百姓要遷離或者離開的時候,卷宗將會抄錄一份留底之後,卷宗由官府的衙役送到接受地。但是遇上大災荒,或者戰亂的時候,卷宗就會遺失或者銷毀,就要重新登記卷宗,建立新的卷宗。這就是一些老百姓企圖隱瞞自己過去的一種辦法,所以各地對於一些新來的老百姓管理很嚴格。地方上的一些老居民也要再三核實對方的身份,才允許他們住下來。官府就是依靠這些卷宗才能知道一些老百姓的過去。可是出於對老百姓的漠視,還有老百姓自己的不重視,大部分的老百姓的卷宗裡只有寥寥幾句而已。大多數的老百姓卷宗裡的資料差不多都一樣,只有生卒年份不一樣而已。這也是秦泰勵志要改善地方的事情,建立完善的戶籍,這樣才能利國利民。
可是這件案子裡,死者算是怎麼死的呢?按照所有證人的陳述,還有仵作的屍檢報告來說,只能定為自殺。因為大家都看見死者是自己跑到河邊,吞下大量泥沙而死的。河邊是第一案發現場,死者又是自殺的,就沒有任何的線索。死者的戶籍資料都很幹淨,秦泰曾經一度以為是有人故意做了手腳,可是一打聽才知到當地的所有戶籍都一樣幹淨。秦泰想既然大家都說死者死後複生,嘮叨了半天後又自殺了,這麼說每一個死者死了至少兩次,就調查那些所謂附身官員的生平。這些官員的資料可比死者本人多多了。在明朝的時候,每一個官員的資料都相對很詳細,以供上級或者更大的官員調看資料。在嘉靖年間,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官員們在升遷之前,都好像沒有見過自己將要去的部門的上司。這些人錄用的原因很簡單,不是走了上官的“後門”,就是和上官有一些關系。這些上官也是看了這些官員的資料之後,才決定用不用這個手下。嘉靖皇帝就是這麼選大官的,這些大官也是這麼選地方官的,地方官更是這麼選自己的手下的。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內閣之外的官員大多數都沒有見過嘉靖皇帝本人的樣子,所以嘉靖皇帝在眾多臣子心目之中特別神秘。上級如此,下級也就這麼效仿,導致朝中上下,只有直接上司認識自己的下屬,下屬也只認識自己的直接領導。官員們見面之後,要互相報出自己的名字和官職才能瞭解對方。成為了一個不多見的大笑話,大家管這個現象叫“問同年”。
秦泰一路上走著走著,一邊回想看過的所有官員的事情。每一個官員都好像沒有共同點,他們之間好像都不認識對方,可又不能太確定。死者之間不認識,官員之間沒有聯系,死者和官員之間又不可能有關系,這件案子怎麼往下查呢?就算是展小小和小靈子找到了線索,就算展小小抓到了下藥的兇手,可是沒有動機和背後的主犯,照樣不能結案。下藥的兇手,就像僱兇殺人案中的殺手一樣,最多隻能算是從犯,沒有抓到主犯,抓到了從犯不能夠定案結案,這是審理案件的規矩。秦泰更不會這麼草率了事,他不允許自己審理的案件中留下“尾大不掉”的弊端。
就在秦泰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一邊同樣思考案情的“老酒鬼”師爺突然想到了一些什麼,馬上停下腳步,接過“馬三刀”包袱裡的卷宗。
秦泰看見“老酒鬼”師爺的樣子,就知道“老酒鬼”師爺一定發現了一些什麼,就也回過頭來靠近“老酒鬼”師爺。
“老酒鬼”師爺翻看了所有涉案官員的資料後,不由得鬆了一口氣。抓過自己腰上掛著的酒壺,直接灌了自己幾口好酒。自從接到這件案子以來,“老酒鬼”師爺總算可以輕松地喝上幾口老酒了。
秦泰更是高興,“老酒鬼”師爺這樣子一定是有重大發現。“老酒鬼”師爺不愧是秦泰五人破案小組中的頂樑柱,除了秦泰之外最重要的一個人。秦泰真的覺得自己好幸運,有了“老酒鬼”師爺,自己好像多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助手。每每遇上棘手的案子的時候,“老酒鬼”師爺總能幫助秦泰,發揮一個師爺的最大潛能。
秦泰並沒有催“老酒鬼”師爺,更阻止了“馬三刀”想要催促“老酒鬼”師爺的意思。秦泰足夠有時間等“老酒鬼”師爺過完酒癮之後,慢慢向自己敘說一切。用不著急著催促“老酒鬼”師爺,這幾天“老酒鬼”師爺都沒有好好休息過,放鬆一下對“老酒鬼”師爺很重要。
“老酒鬼”師爺心裡很清楚,秦泰他們等著自己的答案。“老酒鬼”師爺為人很古怪,平時一副懶散的樣子,整天泡在酒壺裡不管事情。當有案件的時候,不是秦泰再三請求,或者是他本人對案子有了興趣的話,他一般不願意多說一句話。要是秦泰或者其他人逼著他的話,他索性來一個蒙頭大睡。“老酒鬼”師爺也知道秦泰很尊重自己,但是“老酒鬼”師爺心裡依然有氣。憑什麼秦泰小小年紀就能獨擋一面,自己無論是資歷還是學問都比秦泰高,自己卻要做秦泰的助手,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師爺呢?“老酒鬼”師爺雖然多年來在刑部大牢不得志,但是依然需要大家的尊重。不光是表面上的尊重,更需要從內心上的尊重。展小小平時對“老酒鬼”師爺很尊重,所以“老酒鬼”師爺不但答應給展小小保守秘密,更是幫助展小小得到秦泰。小靈子為人機靈,又不會仗勢欺人,“老酒鬼”師爺也盡量不去理會小靈子。剩下的就是“馬三刀”還有秦泰了,秦泰是一個上官,平時能這樣低三下四已經不錯了。就是這個“馬三刀”,有事的時候對“老酒鬼”師爺相當尊重,但是在平時就有點不夠禮數了。“老酒鬼”師爺屬於秦泰個人禮聘的人,在官場上有一種說法叫“幫閑”。“老酒鬼”師爺可以代表秦泰出席宴會或者起草一些檔案,更可以代表秦泰發言。但是“老酒鬼”師爺畢竟不是秦泰,不但不能再大堂上發號司令,更不能直接對秦泰下屬下達任何命令。“馬三刀”在地方監獄養成的一些壞習慣,導致“馬三刀”有點看不起手上無權無勢的“老酒鬼”師爺。就在剛才,“老酒鬼”師爺想要看卷宗的時候,“馬三刀”不是把裝有卷宗的包袱遞給“老酒鬼”師爺,而是丟給“老酒鬼”師爺。雖然看上去差不多,其實態度上有很大的區別。要是秦泰要看卷宗的話,“馬三刀”一定會先放下挑著的擔子,然後取下包袱開啟卷宗袋子,雙手捧給秦泰。“老酒鬼”師爺不想“馬三刀”這麼尊敬自己,但更不想“馬三刀”這麼對自己隨便。
剛才是因為要證實自己的想法,所以並沒有太在意。事後“老酒鬼”師爺意識到這一點,馬上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侮辱。故意假借喝酒的機會,看看這兩個人對自己的態度。要是秦泰也和“馬三刀”一樣,只重視案情,而對自己不尊重的話,“老酒鬼”師爺就決定亂說一通。等過一段時間後,找一個理由離開秦泰,自己再也不當這個“受氣包”師爺了。要是秦泰依然對自己恭敬有加的話,自己勉為其難在幫助秦泰一回。不過“老酒鬼”師爺總覺自己和“馬三刀”有點格格不入的味道,為了不影響秦泰的前程,也為了自己少受點窩囊氣,“老酒鬼”師爺第一次有了找機會和秦泰說說自己離去的決定。“老酒鬼”師爺自己也覺得年紀大了,整天跟著秦泰滿山跑,身體真的有點吃不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