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還沒有實地考察,但是我可以斷定汙泥沼澤在某處是與河相連的,只要我能將“鰻魚”引回汙泥沼澤,再切斷汙泥沼澤和河水的連線,能重新開始再河裡捕魚。
然後將我設下的陷阱數量擴大一倍,最多三時間,我能攢夠自己出行尋找魂之歸處的糧食。
想將“鰻魚”引會沼澤並不簡單,這像是想要引走進去羊群的狼一樣。
我可以肯定“鰻魚”不是被河裡的魚群吸引來的。既然河與汙泥沼澤相連,那鰻魚早應該追隨魚群到河,而不是昨才出現。
那是什麼東西,將鰻魚引到河來的?而且還是最近兩突然出現在河的東西。
我思索了一會,目光停留在最近的積水坑。
“對了!是它。”
是吸魂蟲的幼蟲。我先前以吸魂蟲的幼蟲做餌,結果幼蟲不僅吸引來魚群,還將“鰻魚”也吸引到我營地附近的河裡。
其實我應該早想到這一點。
汙泥沼澤有大量吸魂蟲活動,“鰻魚”雖然看起來像是吃更大型動物的魚種,但並不是每一都會有大型動物不心失足在汙泥沼澤,所以“鰻魚”為了維持生命機能,更多的時間應該是在捕食吸魂蟲吃的。
不管是怎樣的食物鏈環境,生命自有進化的邏輯存在。
吸魂蟲為延續後代繁衍,故意將自己的幼蟲產在離汙泥沼澤偏遠的地方,進而增加後代變成成蟲的機率,所以吸魂蟲的成蟲才能維持龐大到足夠其他動物大量捕食而不滅絕的數量。
這是一個有趣的食物鏈。
吸魂蟲的成蟲吸食鬼魂的魂能,藉此生產幼蟲。而“鰻魚”則將吸魂蟲當作主要的食物來源,大量消耗吸魂蟲的數量,間接的避免了鬼魂直接被吸魂蟲吸食乾淨。
絕大多數動物都有吸光性,因為鬼魂“蘭光”的存在,鬼蜮之森的大型動物會被吸引到汙泥沼澤附近,成為汙泥“鰻魚”的大餐。
顯然在詭異之森,每都在行走的鬼魂已經成為森林食物鏈必不可少的一環。
如果我的設想沒錯,“鰻魚”雖然經常吃吸魂蟲,卻從未嘗過吸魂蟲幼蟲的味道。
凡是幼崽幼蟲,味道大多要成熟後的品種更好。
像人愛吃烤乳豬和乳羊差不多,吸魂蟲的幼蟲對“鰻魚”的吸引力也非尋常。
故而我只是在它們可以接觸到的水域裡放了一丁點的吸魂蟲幼蟲,便足以將它們吸引到我營地附近的河裡。
也是,只要我再弄一些吸魂蟲的幼蟲放到汙泥沼澤之,“鰻魚”便會再被吸引回去。
想清楚這點,我立刻開始動手做準備。
我營地附近到處是積水坑,只要是有積水坑的地方,有吸魂蟲幼蟲漂浮在水面,所以收集起來並不困難。
為能將所有的鰻魚吸引回去,我要蒐集足夠多的量,便接連清空了五六個水坑。
像是製作魚餌一般,我將大量的吸魂蟲幼蟲揉捏成肉球,放在樹葉鬥攜帶,總共做出了十多個“肉球”。
我手沾滿吸魂蟲幼蟲的汁液,淡淡發綠的汁液味道卻很嗆人,可是我不敢到河邊清洗。一來擔心嗅到吸魂蟲幼蟲味道的”鰻魚”襲擊我;二是怕在河水裡留下太重的味道,鰻魚不會被吸引回汙泥沼澤。
帶著慢慢兩樹葉斗的吸魂蟲幼蟲,我在地來到最初發現鰻魚的地方,然後一股腦的將“肉球”扔到汙泥沼澤之。
汙泥沼澤的水分流動要河流裡慢得多,所以要鰻魚嗅到吸魂蟲幼蟲的味道,返回汙泥沼澤,需要不少的時間。
而這些時間,我正好可以利用來做一個水閘。
我的目的是徹底隔斷鰻魚通往河水的路徑,雖然我不知道汙泥沼澤和河水的連線點在哪裡,不過隔斷眼前這一片分離出來的汙泥沼澤還是能做到的。
早在第一次發現汙泥沼澤時候,我注意到森林有一顆被雷電劈斷的巨木,它距離沼澤與沼澤之間互通的連線點不遠,只要將它推到沼澤擋住“鰻魚”的出口,“鰻魚”便全都會困住,不再對我有任何的威脅。
當然以我現在的力氣,想要一個人推動一顆巨木是做不到的,但是人除了有一身蠻力之外,還有腦子。
很多地下商場的樓梯間都會有一條光滑的坡道,孩子總把這種地方當作滑梯。實際樓梯間的坡道是用來快速搬運沉重貨物的。
同理,推動巨木也可以用類似的辦法,我只需要在木頭旁邊挖出一條傾斜向汙泥潭的通道,然後將汙泥沼澤裡溼溼滑滑的汙泥關入事先挖好的通道里,推動巨木便像推動坡道手推車一樣簡單。
當然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只有一塊不知道什麼動物的頭骨當作鏟子,挖一條十五米長的通道,竟花費了我大半的時間,滿身汗水之外,還沾了一身的吸魂蟲。
最一塊是吸魂蟲爬在我身,我還會拍打兩下,後來乾脆什麼也不做,任由它們趴著了。
好在吸魂蟲並不是蚊子,對我的血液沒有任何興趣。它們爬在我身讓我不爽,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被咬的一身血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