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章 書院小記

...?

原來是不認路?

李文柏差點噴笑出聲。這麼個趾高氣昂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少爺,竟然是個路痴嗎?

見李文柏只笑不回答,趙旭之更加氣不打一處來:“喂,問你話呢!學堂在什麼位置!”

“好好好,小少爺不急。”李文柏止住笑意,看這位紈絝小少爺的眼神溫和了幾分,“時間足夠,趙小少爺只管跟住在下就是。”

不論怎麼紈絝不懂事,也只是個只有十六歲的少年。

慈愛長輩心態盈滿胸腔的李文柏似乎忘記,他現在也只不過是未及冠的少年,在周圍人眼中和趙旭之並無什麼兩樣,做出這副成熟的姿態真是不能再違和。

話音落地,李文柏也不管趙旭之到底跟不跟上抬腳就走。

趙旭之眼珠子一瞪正準備發怒,卻見對方看也沒看自己就往前走了,當下又急又氣,想了想所剩無幾的時間和被開除後父親的反應,最後只好憋著氣跟在李文柏後面亦步亦趨。

好小子,給本少爺等著,等到了學堂,看本少爺的兄弟們怎麼收拾你!

這邊兩位少年各懷心思,另一邊賀青也早早的將行賞名冊整理成奏摺送到了雍和帝的面前。

雍和帝自登基以來勤勉朝政,往往寅時左右就會起床批閱奏摺、會見大臣,導致朝廷文武上下都起得越來越早,畢竟雍和帝時常看著看著就想要和大臣面對面商談,這時候你若在睡覺,雍和帝當時可能不會怪罪,但誰願意在聖上心中掛上個怠惰的印象?

賀青正是對此再清楚不過,才早早的拿了奏摺進宮求見,果然雍和帝已經開始批閱奏章,聽太監傳報更是喜上眉梢,連連宣賀青覲見。

“如果朝中上下做事都跟賀卿效率一樣高,朕也就不必如此嘔心瀝血了。”雍和帝接過奏摺不斷感慨,“大戰過後要立賞立罰才能鞏固軍心,朕正想遣人問名冊整理得如何了,卿果然與朕心有靈犀。”

面對武將時的雍和帝顯得比面對文臣時要輕松自在許多,賀青也是一樣,聞言笑著拱手:“臣也和陛下想得一樣,軍中將士囊中羞澀已久,早盼著領了賞錢好好享受享受呢。”

“嗯,朕想也是,虧待誰都不能虧待了這些為大齊浴血奮戰的將士。”雍和帝隨口應和著,目光在奏摺上不斷逡巡,“哦?賀飛宇這次幹得不錯嘛,雲騎尉?這起點未免太低了,跟不封賞有何區別?你這做父親的也太怠慢孩子,怎麼說也是我大齊的少年英傑,就給他個五品上騎都尉,領遊擊將軍職,繼續在你麾下聽命吧!”

此話也早在預料之中,賀青垂首抱拳:“陛下教訓得是,臣代犬子謝過陛下隆恩!”

雍和帝不在意地揮揮手,繼續往下看,大部都和他所知道的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功勞簿末尾有個名字讓人十分在意:“李文柏?這個名字有些耳熟啊,據朕所知,關中軍沒有個叫李文柏的武將吧?”

“啟稟陛下,此人並非武將,而是商人之後的一介白身。”賀青解釋道,“陛下曾因其奇思妙想而對其嘉獎過,臣路經廣陵,聽廣陵府尹說起李文柏對許多奇特之法知之不少,特地討要過來作為大軍向導。”

“原來如此,是那個李文柏啊!”雍和帝眼中精光一閃,頗有興致地瀏覽起奏章中的具體內容,“此人在軍中竟也能立功?...原來如此,口罩、縫合,果然又是些奇思妙想,這個李文柏果然有趣。”

“陛下所言甚是。”賀青笑道,“此人對大齊赤膽忠心,臨陣毫不畏懼,如果沒有他,臣或許就死在軍中,無法再為陛下效力了。”

“還有此等功勞?”雍和帝訝然,“救了朕的輔國大將軍,確實該賞!但賀卿,視從七品武騎尉是否有些過了?一轉勳位雖然不高,但如果授予士子兵卒也就罷了,授予一介白身,尤其是他還是商賈之後,這是在為難朕吶。”

的確,這也是賀青此前最擔心的事。

憑心而論,一個小小的一轉武騎尉,大齊上下遍地都是,雖說視同從七品,但也只不過能從朝廷處領到極其微薄的俸祿,任何實權都沒有,甚至許多大縣中種地得力的農家和有大功於朝廷的工匠也偶爾能得到武騎尉的頭銜。

大齊九等爵十二轉勳,武騎尉說到底,不過是大齊勳爵制度中最為下層的勳位,主流的文臣武將們根本不將其放在眼裡。

如果李文柏是個農民亦或工匠,甚至是災民、流民,立下這等功勞封個武騎尉根本不算事兒,雍和帝想都不會想。

但問題在於,他是商人之後,在是行商之人。

“賀卿,你也不是不知道,進來朝中叫嚷著要抑商的聲音有多大,連朕也不能放著不管。”雍和帝揉揉抽痛的額角,“現在正是關鍵之時,兩月後就是秋闈,此時封個商人為武騎尉,豈不是昭告天下朝廷對商人並無輕視之意?別說真賞了,就連把此事拿到朝中議上一議,那群老頑固都非得用唾沫把朕淹死!要不,這勳位還是算了吧,多賞他些金銀財寶就是,要是覺得委屈,多賞些地也是可以的嘛。”

賀青面上不顯,心卻一點點沉下去。

果然,此前南征北戰遠離朝中日久,多數事情都是從與同僚往來的信件中才有所耳聞,如今看聖上的態度,對於朝中呼聲最大的抑制商業,嚴格按照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四民的呼聲,雍和帝看起來並不十分反對。

這也難怪,朝中派系四立,即使是皇帝也無法做到一呼百應,且歷朝歷代都是以農耕為本,文官們想要防止朝廷捨本逐末,說到底也是為了大齊的江山社稷,且並沒有損害雍和帝的利益,想來陛下也不會為這點小事去跟枝繁葉茂的文人筆杆子們槓上。

幸好李文柏提出要走科舉正道,並且已經進了天下聞名的半山書院,否則賀青還真沒信心說服雍和帝。

“陛下明鑒,臣絕無為難陛下之意。”賀青輕撫胡須笑道,“陛下有所不知,這個李文柏立志棄商從文報效陛下,準備參加兩個月之後的秋闈,此時已經是半山書院王行之的門生了。”

“此言當真?”雍和帝這下是真好奇了,“李文柏稀奇古怪的想法不少朕知道,但他竟能得到那個王行之的青眼?莫不是用賀卿的名義才混進去吧?”

“臣不敢欺瞞陛下,確是李文柏自己考進去的。”賀青說,“今年最後一個名額,已經給工部侍郎趙成義之子,趙旭之拿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