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一千五百姓開墾荒地,一千五百姓砍伐青檀樹,剝樹皮。兩邊的工程都在井井有條的進行著。相信過不了幾天,準備工作就緒,就能開始正式種植蘆葦和龍須草,以及端石的開採。
又吩咐了一些注意事項,李文柏便坐著馬車,在李二等人的護衛下,回到了縣衙。
眼下百姓的勞動力已經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他自己卻不能就這麼閑下來。
他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他原本的計劃,就是打算將交合縣打造成一個以文化産業為主的商業縣城。
現在交合縣的改良宣紙、端硯的工程,已經開始展開,相信在幾個月後,便會逐漸成熟。到時候無論是改良的宣紙、還是各種品質的端硯的需求,都會非常的大。同時,蘆葦和龍須草還可以用來製作普通的書籍用紙。
既然有了書籍用紙,為什麼不幹脆將書籍用紙也加工一遍?直接在紙上印刷文字,將名家典籍,全都印製成冊,再進行售賣呢?
有了宣紙、有了端硯,若是再加上名家典籍的成書,發展文化産業的目標,也就大體實現了。
提到了印刷文字,李文柏知道,如今大齊人使用的印刷方式,都還是雕版印刷。
關於雕版印刷,李文阿比有所瞭解。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貼上上抄寫工整的書稿,然後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型凸出的陽文,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型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
這種印刷方式,有著很大的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最重要的是,如果要印刷的書籍頁數很多,那麼便要準備相當多數量的印刷版。這是極為麻煩的事情。
而李文柏想到的,則是活字印刷。
據他所知,就算是活字印刷術,也分很多種,主要都是原料的區別。北宋年間的,都是膠泥活字。所謂膠泥活字,便是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但李文柏覺得這個太麻煩,書籍上的常用漢字得有三千多個,每一個都用這麼來一遍,那還不得折騰到猴年馬月?
所以他打算,採用木料,也就是明朝年間的木活字。
同樣三千多個常用漢字,用木料雕刻起來,就輕松多了,找幾個木匠,最多幾天時間,便可以雕刻完畢。
想到這,李文柏便不再猶豫,決定動身出門。
說起來,活字印刷術的製作並不難,難就難在想法。
活字印刷術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木活字,有木料就行,還有一個部分,便是盛放木活字的模板。模板最好用金屬製成。
於是李文柏先是將木活字和金屬模板的樣圖畫在了紙上,然後叫上了李二和幾個護衛,一起出了衙門,向著西市的鐵匠鋪走去。
到了鐵匠鋪,鐵匠們一看縣老爺來了,一下子都停下了手裡的活計,就要參拜。
李文柏連忙扶起,示意眾人不必多禮,然後將圖紙交給了老鐵匠。老鐵匠看了好半天,愣是沒搞懂。
最後李文柏指著圖紙上面的圖案,給他解釋了好半天,這是鐵板底託,這是格柵,這是固定支架。
說起來挺複雜的樣子,其實整體來說並不麻煩,經過李文柏的詳細解釋,老鐵匠終於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表示沒問題。
“只是可能需要點時間,大人……”
“沒事,你盡管做,本官晚些再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