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女兒,馮妙貞莞爾一笑,伸手摸了摸女兒的臉。前世讓蓉蓉沒了母親,也是她的不好,她輕信了三姐,這一世度過了最大的危機,馮妙貞能長久地陪著丈夫和孩子。
公主府裡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碼頭邊顧文的耳中,看著眼前的龐然大物,笑著說道,“難怪騰不出時間。”
趙成義拍了拍顧文的背,“這船到後面已經是尾聲了,來不來都行。”耽於小家庭裡,也不是什麼壞事。起碼趙成義覺得是這樣,自從幾年前自己兒子瞧中了李文柏的妹妹,他也不開口主動和李文柏結親,只說李環兒的長處,李文柏的名聲,把自己的那個蠢兒子急得不行,從散漫的狀態裡掙脫了出來,開始奮發向上。等到終於抱得美人歸,生了兩個兒子,每天除了在工部就是在家,別的地方壓根不去,讓趙成義欣慰。
顧文知道趙成義的意思,看著眼前的大船,神色贊嘆。眼前的穿,船首有四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降低了艏樓,拉長船身線條。新船按照試驗的結果,航速非常快,遠遠超出了大齊朝現有的海船,尤其是在逆風裡,靈活的像是海魚。
這樣的船隊,遠去海外能夠有什麼樣的機遇?顧文的心裡頭滿是火熱,心中也可惜老師不曾看到,李文柏所做的事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只怕老師也想不到。
顧文想著這幾年李文柏做的事,無一不是驚心動魄。在戶部的時候,引入了阿拉伯數字,簡便了算術,改良了賬簿,國庫的開支和地方上的開支一目瞭然。最妙的是稅制改革,稅入國庫,地方上每年列預算,戶部測算銀子後,分段撥給地方。年末,地方上多少銀子用於地方上的建設,可以說是一目瞭然,建了就要有效用。以任期為限,選定了方向改善民生,改建前後作對比,盡量花最少的銀子達到最大的效用。
西州是李文柏發跡的地方,也是這項制度的試點。
西州在李文柏任期過後,與中部地區差不多,等過了試點的三年時間,得了塞上小江南的名聲不說,原本的遊牧異族在和西州頻繁交易裡也得了好處,不是遊牧異族的擴大,而是牧民學著漢族安穩,甚至極大的意願入西州的戶籍,這樣一來,他們的孩子就有上學堂的機會。
文化上的同化,通婚,不費一兵一卒,西州的地界擴大。隱隱有了江南那邊富庶的模樣,到現在稅收已經與江南一致了。
三年的時間,證明瞭這項政策的可行,推廣到了整個大齊。大大激起了各個州府改善民生的熱情,效果也是卓著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州府花力氣建了水利,去年的那場大雨,安安穩穩就度過去了。
而推動這一切的李文柏,在西州試點期滿就任禮部左侍郎。在禮部,安安分分一段時間後,開辦了女子的學院,給了天下的女子入學的機會。見到成果最快的就是大齊的人口。
正式的女醫院,讓女子有了進學、修習的機會,讓女子的死亡率驟減,一部分延長了女子的壽數,一部分則是降低了生産時候的死亡率。
人口多了,口糧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李文柏開闢了新的糧食,一共是三種,紅薯、玉米、土豆,三種食物不管是深山老林,還是土壤貧瘠的地方,都能夠生長,産量頗豐。
李文柏推出的三種糧食,讓他因為推行女子入學得到的詬病大大降低,後來發現降低了女性的死亡率,除了一些老學究,大部分都預設了女子入學的事。
很快,讓女子有學可上,就有了另外的好處。朝中的官宦女子入了學,發現透過這種方式可以結識到不同的人,很多人在女院裡就定下了親事,因為早早和夫家那邊有了接觸,嫁人之後,融入夫家很快。同時,因為讀過了書,也不至於和丈夫說不上話,夫妻和睦,多生了許多紅袖添香的雅事。
顧文想到了來的路上聽到的話,眼睛微微眯起,李文柏的讓女子入學的這一步當真是驚心動魄,女子的學問的提高利在千秋。
他在來時的路上,聽到了母親和尚在懵懂的孩子對話,耐心地和他講認真讀書的道理,安撫孩子不要為了搬家難過,到了新地方自然會結識到更多的朋友。他們搬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讀書。
腦中想到的就是孟母三遷,顧文的心中激蕩。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真是狗屁,養育孩童最多的就是母親,她的見識直接影響了孩子。母親是無知婦人,或許也可以養出成才的孩子,但是太少了。要是母親有學問,小時候潛移默化,可以給大齊多少棟梁!孟母三遷曾被人大力稱贊,被樹為典型,因為這樣的識大體的女人不多,但是透過讀書,有了更多的“孟母”。
“我們登船看看。”趙成義笑著說道。
“好。”顧文微微頷首。
在工部任職後,李文柏與陛下在禦書房詳談,等到結束之後,李文柏就讓人開始製作這船隊,如今這第一艘船已經建好,晚些時候全部的船隊建好,就要入海,開啟海上的征程。
顧文不知道海上能夠收獲些什麼,不過他和老師不一樣的是,他還年輕,可以親眼看到李文柏做的事,是怎樣一點點改變整個大齊。
作者有話要說: 從這一張開始就是番外了,時間跨度不會像是之前那麼緊,都是快進式的哦,_
這一章主角引入阿拉伯數字,稅制改革,大力推行地方基建。
女性待遇,給女子讀書的機會,推行三種抗旱能力強的食物,增加糧食産量。
然後開海禁。
_光這些就可以入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