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幾日?”
劉大人張了下嘴,最終還是決定耐住性子,“希望陸公子不會讓本官失望。
十幾倍就算了。
兩三倍就很好了。”
其他工人們也是這樣想的,在他們看來,鹽產量或許不會提升,反而會跌。
陸陽明顯是一個新手。
挖掘蒸發池讓他們看不懂。
陸陽沒有過多的解釋,將更多的心思放在製鹽一事之上。
次日一大早,他就帶著工人們在鹽場忙活起來。
採滷得到的鹽水在陽光下,逐漸化作很是濃稠的滷漿。
在工人們不斷地澆淋之下,水分散失,逐漸有結晶析出。
隨後...
他帶人收起鹽類結晶,得到粗鹽。
再對其清洗煎煉後,去除泥沙和雜質,得到高質量的鹽。
最後一步就是曬鹽。
相對於煮海為鹽的辦法,節省了大量的燃料和時間成本。
只是曬鹽法需要較大的場地。
鹽類結晶在陽光和風力下快速析出。
金陵一帶,地勢平坦,氣候條件也不錯,用曬鹽法最為合適。
再者,南方缺燃料...
大部分煤都靠旅商運至江淮一帶,成本大大提高。
宋朝用的就是曬鹽法。
平民有鹽吃。
外加鍛鐵技術的提升。
炒菜也就盛行了。
經過五日的勞作,陸陽的辛苦總算得到回報,那群從一開始質疑到吃驚的工人,盯著白花花的鹽,雙眼放光。
這個方法很簡單...
但他們卻被傳統的製鹽方式禁錮了數十年,連老師傅也沒想到只需稍微改動一下,便能高效產鹽。
早已失去耐性的劉大人聽到訊息後,趕忙走了過來,當他看到鹽以後,對陸陽的態度瞬間變好。
五天就產出如此多的鹽。
擱在往常,這些鹽起碼要大半月的光景,這還是建立在陸陽和工人們第一次採用曬鹽法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