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的長安,細雨如絲浸潤著永珍宮的飛簷。楚昭的玄孫楚元帝身著素色祭服,手持三炷檀香,緩步走向供奉著趙慶衣冠冢與三支令箭的宗廟。石階兩側,五族長老肅穆而立,卑族老者捧著新鑄的青銅酒樽,婕族少女手持白鹿翎羽,胡族巫祝輕搖銅鈴,鈴聲與雨幕交織,迴盪在空曠的庭院。
宗廟大門緩緩推開,三支鎏金令箭在燭火中泛著溫潤的光。歷經百年歲月,“天下歸一““仁政愛民““賢嗣永昌“的刻痕依然清晰如昨,只是邊緣處被無數次摩挲得圓潤。楚元帝在令箭前長跪,額頭觸地:“先祖英靈在上,今日九州晏然,四海同風,皆賴您當年定下的基業。“
祭祀禮開始,五族代表依次進獻祭品。炎族火師獻上永不熄滅的聖火,象徵楚朝國祚綿長;成族盾兵捧出用百鍊精鋼打造的盾牌,寓意守護社稷安寧。當胡族巫祝念動古老祝禱詞時,天空忽然放晴,一道金光穿透雲層,恰好籠罩在令箭之上,引得在場眾人紛紛驚歎。
“曾祖父常說,這三支令箭是楚朝的根。“楚元帝起身輕撫令箭,轉身對觀禮的皇子皇孫與群臣道,“當年高祖皇帝楚昭,正是牢記趙慶先帝的遺訓,才成就了今日的大一統。“他命人取出《楚典》,翻開記載趙慶復國歷程的篇章,“看這一段——趙慶先帝在漠北收服五族,靠的不是刀劍,而是讓各族百姓看到希望。“
話音未落,一名年輕的宗室子弟上前問道:“陛下,如今四海太平,'天下歸一'的訓誡是否已完成?“楚元帝並未直接回答,而是指著令箭上“仁政愛民“四字:“你可知為何楚國能延續至今?百年前秦楚之戰,秦軍兵強馬壯卻一敗塗地,正是因為他們失了民心。“他講述起楚昭攻克咸陽後開倉放糧、廢除苛政的往事,“真正的統一,是讓天下百姓甘願臣服於仁德,而非畏懼於武力。“
祭祀結束後,楚元帝將皇室子弟引入密室。這裡陳列著歷代楚王的遺物:楚昭征戰時的玄甲、趙凜佩戴的螭紋玉佩、楚景帝批閱奏章的狼毫。最顯眼處,是趙慶當年在青原牧場使用過的青銅酒盞,盞壁上斑駁的綠鏽,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復國歲月。
“從今日起,你們每人需在此研讀《楚典》與趙氏遺訓三月。“楚元帝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代楚王登基前,都要在令箭與先祖遺物前立誓。記住,我們的姓氏或許是楚,但血脈中流淌著趙氏復國的堅韌,更傳承著讓天下大同的理想。“
夜色降臨,宗廟的燭火依舊明亮。一名值守計程車兵聽見殿內傳來輕輕的誦讀聲,是皇子們在背誦楚昭的治國方略:“治天下如治水,堵不如疏;安民心如安民宅,寬勝於嚴...“月光透過窗欞,灑在三支令箭上,恍惚間,彷彿看見趙慶、趙凜、楚昭的身影在光影中重疊,他們注視著後世子孫,目光中既有期許,也有警示。
這場祭祀,不僅是對先祖的緬懷,更是楚氏皇族對天下的承諾。當晨霧再次籠罩長安,楚元帝走出宗廟,望著市井中往來的各族百姓,望著城樓上飄揚的火鳳旗,心中默唸:只要令箭長存,楚朝的根基就永遠不會動搖,而趙慶與楚昭的理想,也將如同渭水之水,奔湧不息,澤被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