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文事方面,對於心心念念子子孫孫千秋萬代的太祖高皇帝而言,是極為重試的。
洪武三十年會試,太祖就欽定了公認學富五車,聲名正直廉潔,且已七十八高齡,年邁德勳的翰林學士劉三吾老先生為主考官。
此老人稱“坦坦翁”,正直是朝野出了名的,且為人耿直守禮乃是連太祖皇帝違禮也敢忤逆的存在。
只說一件事情便可見其為人。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薨,太祖召群臣議立太子,曰:“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聽聽,又是“似朕”,自古想要換太子的都是這句說辭。
聰明的大臣聽到這句話就應該明白皇上的意思了吧?
當時皇室諸王多擁重兵,尤以燕王朱棣“節制沿邊士馬,多有戰功,將驕兵悍……威名最盛。”
所有人都知道燕王覬覦皇位已久,交結內外大臣,黨羽無數,因此就算是再頭鐵的大臣也不敢多嘴。
唯有劉三吾老先生實在不夠聰明,挺身跳了出來作仗馬之鳴道:
“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他這番話很有道理,跟三國賈詡勸曹操的“吾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耳”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通義正詞嚴的大道理搬出來,太祖聽後也只能久久不語,最後老淚縱橫黯然回宮。
這才有了後來立故太子之子允炆為皇太孫之事,即後來的建文帝可惜建文帝終究沒有魏文帝的手腕)。
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劉老先生實在是一個相當令人放心的人選。
然而放榜之日,最意外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無數舉子以判卷不公為名,聯名到禮部擊鼓鳴冤。
事由也很簡單,錄取的五十一名貢士竟無一人是北方人,全是南方人,為歷科所未見,可稱之為“南榜”。
這是不是考官劉三吾身為南人,照顧南人,搞地域歧視?
太祖得知後大怒,命待讀學士張信,待講學士戴彝等人閱卷,增錄北方人入仕。
但當時北方因為經過元明兩朝的連年戰亂,而南方相對安定,人口和經濟和文化重心已漸漸南移,此消彼漲,北方士子的整體水平實在是比南方士子要低上一籌。
張信等人認真複查,再三閱卷之後也只能得出劉三吾判卷無誤的結論。
太祖當然不信南方人個個都是學霸,張信就抽取了一些北人的試卷給太祖看,上面確實是文理不佳,並且有犯禁的地方。
實在是張信此人愚笨,完全沒有政治頭腦,他這個結論讓事情更加不好辦起來,怎麼安定北方士子人心?
難道要公開真相說北方士子比南方士子差麼?
這話官員可以說,皇帝是萬萬說不得的!
於是便有“貼心人”適時上奏,告張信等人故意以北人裡的差捲進呈給皇上看,企圖以此矇混過關。
老朱自然是大怒,將張信等人下獄治罪。
牆倒眾人推,有人更進一步,彈劾是劉三吾暗中支使張信將陋捲進呈給皇上,以此定北人低人一等。
自認英明神武一輩子的老朱自是勃然大怒,連老子都敢玩,不想活了,很好,成全你們!
於是將張信與白信蹈等二十餘考官和複查官員全部凌遲處死。
因劉三吾年老且久伺身邊有點香火情份,放他一條生路。
不過死罪雖饒活罪難免,流放邊疆守邊。
太祖於是重開會試,另行選拔了六十一名進士,且都是“北人”,時人稱之為“北榜”。
也是從這起案件開始,明朝開南北榜各按一定比例取士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