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是華夏文明最早點亮的農耕文明科技樹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枝。
提到紡織,當然就不能不提起紡車。
在江南水鄉隨處可以見到這樣一個畫面:
心靈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婦人坐在一個手搖的,簸箕大小的,木架子軲轆旁。
一手輕搖木軲轆的把手,將軲轆轉得飛快。
另一隻手拿著一個拇指大小,筷子長短的,搓卷好的棉花條子。
隨著木軲轆的轉動,從棉花條上抽離出來一條細線,這條細線不斷地纏繞木軲轆上,這就是紡線。
而從木軲轆上紡出的線,則連線到一個轉動的錠子上,漸漸地形成一個梭子狀的線團,這就是紡錘。
一個紡錘纏滿了線之後,又重新放上另一個錠子,接著紡出另一個紡錘。
有了紡錘,才能放到織布機上縱橫交錯的織出布匹。
這就是最普遍的家用紡車。
伴隨著紡織一起出現的紡車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這從一些壁畫和間接的記載裡可以推測得出。
有史料明確可查的則是出現在揚雄的《方言》之中,當時把紡車稱為“繀車”和“道軌”。
當然這些比較原始的紡車都屬於“單綻紡車”,生產效率比較低下。
松江府作為全大明最發達的紡織基地,並不是自古就沿襲的。
這跟一個偉大的女性有關。
沒錯,這個女姓就是後世史書讚不絕口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
大元元成宗元年1295年),松江府上海縣烏泥涇村,童養媳出身的黃道婆,年剛過50。
這一年,她根據自己多年的織布經驗,改革了織機的軋綿和彈綿工具,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
同時,她還總結了一套紡紗和織布環節中的“錯紗,配色,綜線,摯花”配套技術。
可以說是對織布的全方位提高。
織布分為紡紗和織布兩個環節,只要改造其中的一個,效率就會成幾何極的提升。
“三錠棉紡車”的出現,使得紡紗的效率一下子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了六倍不是三倍)。
要不怎麼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呢,有了這些軟硬配套的技術,松江的紡織業迅速擺脫了落後的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短短數年就成為全國的紡織中心,松江布行銷全國,一舉奠定了其不可動搖的紡織霸主地位。
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近兩百年時間。
這兩百年來,紡織工藝還是沿用那一套,並沒有半點進步。
這一直是方唐鏡心裡的一個謎團,兩輩子的謎團。
因為據史書記載,在黃道婆之後,曾經又出現過一次紡織技術和器械的大飛躍。
而促使這次技術出現飛躍的,就是王禎王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