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然的官轎穿過城北夜市時,忽然聽到前方傳來了一陣喧譁聲。
掀開轎簾一看,便看到二十來個身穿官服,腰懸金刀的城防衛兵,正氣勢洶洶的圍著一名面容冷峻的布衣少年。
“這些個江湖武者,平日性子慣得也忒野了,如今敢在天子腳下撒潑,哼,有好果汁吃麼?”
領頭的抬轎太監吐槽道。
“諸位公公,咱們繞道走吧,我家裡還有急事呢。”
李然皺了皺眉,催促道。
他剛要放下簾子,忽然發現了什麼!
我靠!
李煥!?
這小屁孩回來了?
李然瞪大了眼睛。
原來,這布衣少年不是別人,正是他這一世的同胞弟弟,李煥!
剎那之間,百感交集,無數記憶湧上心頭。
關於這位七八年未曾謀面的胞弟,還得從朝廷的武道政策說起。
大玄王朝以武立國,歷屆女帝皆是身負皇家秘功的武道強者,深知武者的力量,對於一個王朝的興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朝廷對於民間武者的管理尤為重視。
為了加強對江湖勢力的管控,大玄歷281年秋,朝廷在帝國中心滄州,設立了一個特殊機構“聖武院”,並冊封一名「武聖」,七名「武爵」坐鎮於此,同年,又制定了獨立於大玄律法的《武律》,以約束天下武道秩序。
至此,民間各武道世家的宗氏變動,各大門派的重大事宜,比如掌門更迭、武林大會之內的,皆需要跟聖武院報備。
這項舉措,在李然現在看來,其實跟前世的“民zu區域自治”有幾分相似,朝廷在給予武者諸多政策優待的同時,又在宏觀上進行著把控,用武人治理武人,的確緩解了許多矛盾。
在這樣的制度下,大玄開國數百年來,一直平安無事。
直到一百多年前,史上最強武聖南宮無忌,暗中聯絡十大武道世家,八大宗門,密謀造反,若不是當時在位的“光霽女帝”慧眼如炬,先行採取行動,恐怕“女帝”這個詞,將在中州永遠成為歷史。
歷經這次事變,光霽女帝痛定思痛,在聖武院中設立了一個“武學監”,地位與傳統最高學府“國子監”持平。
從此以後,每隔幾年,朝廷都會透過抽籤的方式,在全國的官員之中,徵調他們的後代,強制送入“武學監”修習武道。
美其名曰,打造新科“武聖”,但很明顯,此舉既是為了監控聖武院,也是朝廷為了培養自己的武道力量。
終於到正題了。
話說李道光這人吧,不僅官運不好,時運更不好。
這不,全國三萬八千名官員,幾萬分之一的機率,被他給抽中了。
當初聖武院的“武使”,來到李道光家裡“人口普查”的時候,李然才十歲,他這個弟弟李煥才剛滿六歲。
不得不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這個說法,在什麼時空都是成立的。
面對不速之客的到來,李然跟夫人,咬牙一合計,將次子李煥藏了起來,並謊稱失蹤,讓體弱多病,大機率廢材的長子李然去參加測驗。
沒想到啊,他們套路深,李然的套路更深!
出於自保,這小子竟然跟武使說出了弟弟的下落!
要知道,官員蓄意隱瞞實情,不配合武使測驗,可是殺頭的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