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6章

第326章

影評:對凝視的反擊答案看作話)

【《屠龍者》的劇情線比較簡單,把傳統走向的故事顛覆式改編也是好萊塢的另一種套路。但如果僅此而已,這部電影就只是一部爆米花爽片,很難撐起兩個多小時的敘事體量。

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沒有把角色進行單純的善惡顛倒。各種“反xx”的作品,本質上是把壞人換成好人,好人變成壞人,只是對調觀眾代入的立場和金手指,對故事核心毫無創新。

而在《屠龍者》中,莫妮卡顯然不是一個能用“好”或“壞”標簽去定義的角色。

冒險者對她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幻術的影響,而電影中關於幻術的設定非常有趣。莫妮卡在和騎士的談話中提及,她只是滿足了他的想象。

順著這個邏輯,如果她不曾為任何人編織幻境,只是讓他們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東西,那在這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影片中,這兩部分莫妮卡的形象是需要分開去看的。

電影中男性角色對她産生的幻想,其實非常符合結構主義敘事研究中的四種女性形象,即地母、蕩婦、女巫和犧牲者。

地母代表母性、秩序與守護,蕩婦則是女性魅力與淫亂,女巫象徵著智慧、非理性和破壞,犧牲者是純潔無辜和悲劇性的代名詞。[1]

如果一一對照,就會發現莫妮卡的出場是標準的犧牲者形象。她為鎮民報信,為冒險者引路,弱不禁風的她隨時都可能倒在屠龍之路上。如果她真的死了,那她以性命鑄就的悲劇,將激發勇士們一往無前的力量和決心。

這樣的設定聽起來很耳熟,實際上它也經常被運用到各類影視作品中。上述四個分類,基本可以概括男性視角作品下的所有女角色形象,在《屠龍者》中,這也是冒險者們對莫妮卡的一切幻想。

他們希望她是完美的犧牲者,最好成為一個玻璃罩子裡的標本,才能永遠保持她的純潔無瑕。她應該純真、美好,時刻保持著為他們奉獻所有的覺悟,她是祭品,而他們是享受信徒的供奉與狂熱崇拜的神明;

他們還希望她承擔母職,像媽媽那樣包容、諒解他們的所有過錯,溫柔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她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關懷他們,為這些還沒斷奶的冒險者提供精神母乳,全身心地圍著他們打轉;

精神慰藉和情緒價值並不是他們想從莫妮卡身上得到的全部,當他們産生性需求時,她也要主動勾引。

這絕對不是他們管不住下半身,而是她浪蕩,她淫亂,她自願並急迫地想要和他們發生關系,偉大的冒險者不過是順勢而為。

如果她做不到這些,如果她讓他們發現了現實和幻想的區別,這也絕不是冒險者的錯。他們不會反省自己,而莫妮卡就要立刻變得面目可憎。

她變成了邪惡的女巫,她用了一系列陰謀詭計,處心積慮想挑撥離間,還想要殺死他們,並獨吞巨龍的財富——這也是他們最想對同伴做的事情。

他們審判她的“惡行”時,極力強調她的破壞力有多強,帶來了怎樣嚴重的後果,為自己接下來的攻擊行為鋪墊了足夠多的理由;

而當他們真的去攻擊她時,行動上又是那麼輕率自信。出手時多麼胸有成竹,下線時就有多狼狽不堪。

這裡的對比還挺諷刺,他們說她是邪惡的女巫,潛意識裡卻堅信她不堪一擊,那麼他們真的認為她有作惡的能力嗎?如果他們相信她有,那他們為何如此輕敵?

她可以強大,但在英雄出場時,她必須被打倒。也許冒險者們在攻擊她時,依然抱著這樣對她嚴格要求的幻想。

與其說這是四種形象,不如這是四類滿足男性視角各種需求的工具。《屠龍者》用一種直白而諷刺的方法將它展示出來,冒險者們對於莫妮卡的幻想部分,正是長久以來加諸在許多女角色身上的男性凝視。

在這方面,《屠龍者》表現出了它的女性主義色彩。如果只看這些,電影在女權上的主張是非常溫和的。

它沒有選擇貼近現實的背景,而是設定成一個架空的中世紀小鎮。它不曾提到切實的女性權益,只是把目光聚焦在男性對女性的凝視幻想上。冒險者自取滅亡,而女主角莫妮卡並未提出她的主張和反抗。

所以,電影的意義只是揭穿它,諷刺它嗎?把視線從幻想部分挪開,放到莫妮卡本人身上,就會有新的發現。

前文提到,莫妮卡不能用好或壞的標簽去定義。如果非要給她劃分陣營,我認為她不屬於世俗觀念裡的任何一方,更像是高高在上的旁觀者。

她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嚴格來說,她甚至不是人非貶義)。

這裡就要引入一個全網都在討論的問題,莫妮卡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她究竟是會幻術的龍,還是偽裝自己是龍的人?

我心裡的答案是前者,也認為電影想表達的是前者,因為莫妮卡在這趟屠龍旅程時,心態就不像是人類。

拋開所有幻想部分,莫妮卡的情緒總是很穩定。她的臉上很少有什麼表情,也經常因為走神而雙目渙散。

她遇到野獸不會驚慌,遭遇雪崩面不改色,在這群窮兇極惡之人虔誠祈禱明天是個好天氣時,莫妮卡表面在聽,下一秒就無聊地打起哈欠。

在生産力相對落後的時代,莫妮卡身上看不到一點對自然的敬畏。她不擔憂天氣和災害,不考慮下頓的食物是否有著落,已經很能證明她非人類的身份了。

而且,哪怕是知道了這些冒險者的齷齪念頭,她也完全沒流露出任何被冒犯到的厭惡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