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只有到了危急時刻,女性才更容易被看見
隨著元旦假期過去,打工人回到了崗位,淩穗歲也暫時結束休假,一鍵切換回工作狀態。
這次她搭乘的依然是私人飛機——不是買的,還是租的。
因為這次共同出行的團隊成員很多,頭等艙沒那麼多票,十幾個小時的跨太平洋飛行又實在太辛苦。淩穗歲和童曉曼商量後,幹脆包機出行,還減少了行程被洩露的風險。
團隊成員當然很高興,在豐收傳媒待久了的員工都知道,好工作是不流通的。只要沒意外,這裡的大多數同事都會安安穩穩做到退休。
而她們的兩位老闆,正在討論公司大劇《如夢令》與平臺的合約問題。
網播版權肯定是確定給天線了,這點不會改變;
不過,天線新年後空降了一位女性副總裁,這位副總新官上任後的第一把火,就是要把《如夢令》的版權合同改成永久買斷。
淩穗歲笑了笑:“現在長影片業務已經不好做了,她倒是很有魄力。”
其實在淩穗歲印象裡,“永久買斷”才是平臺和出品方關於版權劇最常見的合作模式。只是這幾年短劇興起,長劇的平均利潤率就不太夠看,再算上那些虧本的專案,平臺思來想去,更不願意承擔那麼大的風險了。
所以,永久買斷就被改成了期限買斷。如果作品達不到合同中規定的播出情況,到期後平臺有權降價續約,甚至幹脆不續約。
不過嘛,雖然買斷制的改變由平臺趨利推動,但在談判博弈的過程中,出品方也獲得了相應權利。
如果作品播出效果超出預期,幾年後還能繼續為影片網站帶來收入,那麼作品續約價格也是可以上漲,或者賣給其它平臺的。
“浪潮之下的三年買斷已經到期了吧。”淩穗歲想起這件事。
童曉曼:“是的,從去年十一月起,浪潮之下的相關收入就是分成模式。”
要不是有這部劇的長尾作為參考,恐怕副總裁想要推動《如夢令》實行永久買斷,還沒那麼容易。
即便如此,平臺內部還是有很多反對的聲音。有些是對事,有些是對人,這裡面的細節淩穗歲不管,她只需要和童曉曼商量一件事,到底要不要讓平臺永久買斷?
兩人都沒考慮過分成的事,當年的《浪潮之下》有特殊情況,《如夢令》並不適用。
最後,淩穗歲把決定權交給了童曉曼。平臺想永久買斷沒問題,她們這邊需要的不僅是錢,還有和天線置換的資源,畢竟公司裡還有幾個上升期小花呢。
至於收益方面……以童曉曼的講價能力,淩穗歲是不用擔心這個的。
童曉曼感慨:“其實這幾年長劇市場越來越難了,以前同行都怕你新劇太爆,現在他們都希望如夢令能爆個大的。”
說得誇張點,《如夢令》可能是長劇複興最大的希望。各種橫屏的、豎屏的短劇搶佔觀眾注意力的陣仗太恐怖了,要是短劇真的成為主流形式,長劇還怎麼辦啊?
就現在這個市場大盤,手握長劇的出品方和平臺都很糾結,不知道到底是要再捂一會看看情況,還是早點脫手及時止損。
“我不知道他們希望有多爆,但如果想要千禧年初那種程度,基本是不可能的。”
沒人比淩穗歲更希望《如夢令》的成績沒有上限,但這事不是靠想就行,得腳踏實地。
“以前娛樂方式少,現在文娛行業的細分賽道特別多,觀眾的審美也逐漸個性化。以前沒得選,6分喜愛的作品也能湊合打發時間,現在選擇太多,不是9分喜愛就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