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因為單核細胞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它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進入組織和體腔,分化為巨噬細胞。
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並參與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細胞強。
當然了,也有一些白細胞反抗,例如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佔白細胞總數的50-70,它是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核染色質呈團塊狀。
中性粒細胞核的形態多樣,有的呈臘腸狀,稱桿狀核。
有的呈分葉狀,葉間有細絲相連,稱分葉核。
細胞核一般為2~5葉,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
在某些疾病情況下,核1~2葉的細胞百分率增多,稱為核左移。
核4~5葉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
一般說核分葉越多,表明細胞越近衰老,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有些疾病情況下,新生的中性粒細胞,也可出現細胞核為5葉或更多葉的。
而桿狀核粒細胞則較幼稚,約佔粒細胞總數的5~10,在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其比例顯著增高。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染成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的淡紫色及淡紅色顆粒,顆粒可分為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兩種。
比如現在塗片的嗜天青顆粒中性粒細胞的較少,呈紫色,約佔顆粒總數的20,光鏡下著色略深,體積較大。<,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過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
至於塗片上的特殊顆粒中性粒細胞,它們數量多,呈淡紅色,約佔顆粒總數的80,顆粒較小,直徑0.3~0.4μ,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內含鹼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具有殺菌作用,而溶菌酶能溶解細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
而當機體某一部位受到細菌侵犯時,中性粒細胞就會感覺到而行動。
因為它對細菌產物及受感染組織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具有趨化性,中性粒細胞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聚集到細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細菌,形成吞噬小體。
當吞噬小體先後與特殊顆粒及溶酶體融合,細菌即被各種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殺菌作用的蛋白質、多肽等成分殺死並分解消化。
由此可見,中性粒細胞在體內起著重要的防禦作用。
但是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胞後,自身也會壞死,成為膿細胞。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停留約6~7小時,在組織中存活約1~3天。
至於嗜酸性粒細胞,它只佔了白細胞總數的0.5-3。<,核常為2葉,胞質內充滿粗大,直徑為0.5~1.0μ。
均勻、略帶折光性的嗜酸性顆粒,染成桔紅色。
在電鏡下,塗片上的嗜酸性顆粒,多呈橢圓形,有膜包被,內含顆粒狀基質和方形或長方形晶體。
它的顆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過氧化物酶和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種溶酶體。
嗜酸性粒細胞能作變形運動,並具有趨化性。
所以能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釋放組胺酶滅活組胺,從而減弱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