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軍隊出征才過去了幾個月,但此時的沈明城邦,在兩庚綬的管理下,被搭理的井井有條。
他摒棄拓山禮法至上的觀念,採用以人為本,禮法相結合的方法來治理城邦。
這種治理方式彈性很大,深受好評,大家非常支援兩庚綬的管理。
心中也不免感嘆,如果當年是兩庚綬執政的話,估計後來也不會出現那種大混亂。
在沈明人的領地中,沈明城邦是主城,周邊的土地也已經全被開發,建立了一塊又一塊的農田。
農田中還有許多錯落有致的屋舍,這些都是元人和邊人智慧的結晶。
三座拱衛主城的衛城也有了他們的名字,分別以現有三公的名字命名。
位於西南面的衛城叫吉磬城,這座城的管理由左政公全權負責。
在這種城中,有著非常濃厚的鑄造氛圍,無論元人還是邊人都會一兩手鑄造的手法,他們也是沈明文明中技藝精湛的匠人。
位於東南面的衛城名叫穹極城,在這裡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穹極的親人,穹隆、穹襲負責協助管理此城。
不同於吉磬城的鑄造工藝,這座城顯得格外奢靡,在這裡,只要手中有尾幣就能體驗到許許多多的快樂。
穹極城的經濟十分繁榮,隱約間有了趕超沈明城的勢頭。
最後一座城是位於北面的元始城, 這座城是兩庚綬為了紀念先祖斯塔特而建立的。
同樣的, 他將斯塔特的血脈聚集到了元始城之中,並且勒令他們進行學習。
在兩庚綬的強制命令下, 元始城的文化氛圍格外濃厚,在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下,禮樂射御書數成為了城中元人的必修課。
武鐸從北方回來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兩庚綬的耳中。
兩庚綬第一時間便接見了武鐸。
兩人相見後,武鐸略帶著急的說道:“兩庚綬, 時間緊迫, 我就長話短說了。”
緊接著,他便將王的口諭傳達給了兩庚綬。
兩庚綬聽完,有些差異道:“王這麼急的嗎?”
武鐸搖搖頭道:“不知道,可能是北方戰事比較吃緊, 王擔心夜長夢多吧。”
“好的, 你放心,一定會在最快時間內安排完畢。”
待武鐸下去修整後,兩庚綬便將左右政公六正二十四位元老給叫到了中心石屋進行商討。
商討的結果很快就出來了, 由左政公負責提供工匠,右政公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助,輔政公對工匠家屬做好遷徙工作。
此次一共出發五百名工匠,加上家屬,除去無法行動的人,總計一千七百五十三人。
該隊伍由事正侯親自負責帶領,共出動了大小吏員一共二百七十六人。
自從首領一職暫時取消後,副首領的稱呼也得到了更改。
因為工作原因的關係, 六正職位在整體上要比三公低一個檔次。
所以, 為了職位上的稱呼方便,選擇採用“侯”一字進行稱呼。
於是就有了事正侯、禮正侯、廷正侯、牧正侯、農正侯和獵正侯, 這六種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