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皇帝為了表現他們的仁慈和寬容大度,還會對前朝的官員加以安撫。
真正擔心的就是那些不可能背叛大楚,甚至就算他們背叛大楚新帝也不會接受的人,一些皇親國戚之類的。
楚振綱坐在龍椅上,看著下面的大臣。
“眾愛卿有什麼好的主意?”楚振綱問。
他們正在商量大華的事情,大華的親王和親王妃親自帶隊,雖然才佔了兩城……但這兩個城池加起來,可是擁有七八萬的軍隊,到最後,就一個將軍帶著一萬多人灰溜溜的逃到了下一個城池。
大楚現在的軍隊本來就少,除了各個城池的幾百的維持紀律計程車兵,也就剩下京城還有十萬軍隊……至於南邊和西南邊的軍隊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調動的。
大華的軍隊勢如破竹,佔據了兩城,相當於開啟了大楚的門戶。
楚振綱心慌了。
他難道要亡國了?
不,他還沒有長生不死,怎麼能亡國呢?
國亡了他也會亡的。
他不想死,他想長生不死。
眾大臣沉默,這個時候誰都不會當出頭鳥。
楚振綱看著一個個悶聲不開腔的大臣,氣的氣血翻湧。
這些大楚的蛀蟲,平時有點好處,一個個都消減了腦袋的往裡鑽,現在讓他們出主意,一個個都裝死。
楚振綱看著紀伯庸。
“丞相,你有什麼高見?”楚振綱冷冷的問。
此刻,他的心裡是埋怨紀伯庸的。
當初,就是紀伯庸陷害了古家,說古家通敵賣國。他心裡其實是清楚的,古家沒有通敵賣國,但古家在邊疆戰士之間的威望很高,再加上古家年輕一代都戰死了,並沒有什麼厲害的將領,所以,他才順水推舟,奪了古家的兵權。
沒想到,這才短短的幾年,古家居然跟著寧溫一起造反了。
北地為什麼那麼強大?為什麼有底氣自立門戶?還不是因為這兩年北地因為玉米和番薯而發展繁榮了起來,百姓們能吃飽,寧溫手裡有了糧草,才敢造反……不然,現在的寧溫估計還在為北地百姓的溫飽而發愁……
是古青煙帶回了玉米和番薯,率先在北地種了一年,讓北地的發展比其他的地方快了一步……
如果當初沒有聽紀伯庸的話,沒有奪了古家的兵權,不抄家不把古家發配回鄉古青煙就不會到北地……現在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此刻,楚振綱真的想殺了紀伯庸。
但他不能。
他雖然不算太聰明,但也不笨,現在正是用人之際,紀伯庸是個聰明人,他還有用……而且,紀伯庸是絕對不可能背叛大楚皇室的,第一,是因為紀家也算得上皇親國戚,第二,紀家當初謀害古家,古青煙知道了是不會接受紀家的投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