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過一扇隔屏,褚仁不經意地一抬眼,便如電擊一般,僵立在那裡,全身的血似乎一下子凝固了。
眼前三尺,掛著一幅畫,水墨絹本,畫的的中央是一株碩大的槐樹,槐樹之上,是遠山、夕陽和大群驚起的昏鴉,樹下是兩個士子,頭戴巾幘,身著漢服,並身站立,眺望著遠方。款識只有傅眉、傅仁四個字,鈐印是朱文的“眉”字在上,白文的“仁”字在下,正是當年兩人合作的那幅畫!
褚仁只覺得呼吸都不順暢了,伸手想要去撫摸,又怕褻瀆了,手指和那畫距離一線,僵在那裡。果然那一切都不是虛妄!這幅畫,竟然流傳了下來。
褚仁只覺得胸中像要炸開一般,想要找個人傾訴,想要告訴這個時代的每個人這幅畫背後的故事,他們的故事!然而……縱使心絃撥斷,世間又有誰人能懂?又有誰人能聞曲回顧?
褚仁抖著手,撥響了叔叔的電話。
“二十萬?”電話那頭的聲音有些詫異。
“對,二十萬,我有急用。”褚仁嚥了口口水,聲音也有些顫抖了。
叔叔沒說什麼,很快便有了轉賬的簡訊。褚仁看到簡訊,心中一熱,其實,叔叔對自己,並不像之前認為的那麼冷淡,只是以前不懂,現在,懂了。
褚仁辦好了保證金的手續,又依依不捨地,扭頭看了看展廳,明天,便是拍賣的正日子,這一次,一定要志在必得!就在要轉身而去的那一瞬間,褚仁忽見門旁一角立著一個易拉寶,寫著“招聘”兩個大字。
褚仁突然下定了決心,筆直地朝易拉寶後面的那個小桌子走了過去,對著桌後的那個男子,微微一躬身,說道:“您好,我是來應聘的。”
那低頭玩著手機的男子抬起頭來,粲然一笑。
褚仁一下子驚呆了。
注:
[1]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出自《韓非子·扁鵲見蔡桓公》。
附錄 詩歌賞析
掩淚強開酹月筵,少年不管雪人顛。
歡貪天上瓊樓月,黯殺人間霜樹園。
《杏花如夢作梅花》這部小說的回目,全部取自傅山的七言詩作。傅山雖然著述頗豐,但型別很多,算不上以詩歌見長,七言詩的數量並不算多。同時,由於條件限制,我沒有辦法遍歷所有傅山的作品,因此在詩句的選擇上,部分章節便顯得有點牽強,譬如只考慮了字面的意思,或文詞符合該章回的意象,以至和整首詩的意境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有一定出入,甚至是南轅北轍。
為了避免誤導讀者,我將所有回目中用到過的傅山詩作一一列舉如下,並做了簡單的賞析點評。時間有限,才疏學淺,一定有疏漏或謬誤之處,希望大家能不吝指出。
這麼做,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願有一字一句褻瀆古人。縱使沒有辦法完全做到這一點,也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希望能做到最好。
杏花如夢做梅花
——山居歲月的恬淡清雅
茅簷瓦雀亂飛回,五日連陰黯不開。陳谷野田無啄處,荒畦鵮出菜根來。
橋南橋北雪杈枒,青豆傾筐向酒家。忙過小亭吹石灶,杏花如夢作梅花。
北門書汜想婆娑,綠野先生識未譌。文移風流偏大鹵,喜緣何必到西河。
總獎孤亭入圖畫,寂寥尋取興頭扶。陰晴不住煙嵐過,真個雲山湧坐隅。
——《草書七絕詩四條屏》
這四首七絕,出自傅山的一幅字——《草書七絕詩四條屏》,水墨綾本,每幅)縱 198.7厘米,橫46.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這幅字,便是這部小說名字的來歷。四條屏,圓轉曼妙,揮灑如意;四首詩,清雅雋永,渾然天成。山居生活的恬淡閑適,躍然紙上。所謂詩書雙絕,大抵便是如此。
我曾經客居在上海,先後長達五六年的時間。每有空閑,便會去上海博物館閑逛。一直很喜歡上海博物館,建築方正大氣,陳列井然有序,當然,更重要的,是氣場很合。喜歡瓷器館的某個保安,他總是很積極地向觀眾稱贊雍正的瓷器,那種賣安利的勁頭兒,讓我這個純“四黨”也感到自愧不如。
當然每次去上博,最想看的,還是這幅傅山的七絕詩四條屏,但每次都沒有遇到它在展出。期待相逢,卻總是錯過,在上博看過傅山的其他書法作品,也是這樣的大草,但確從來沒有看過這幅,始終是個遺憾。
傅山的這種連綿狂縱的大草,便是本文中一直出現的,褚仁最喜愛和最擅長的那種。傅山是個風格很多變的書法家,傳世的作品中,真草隸篆都有,其中僅草書就包含了多種不同的風格:章草、今草、大草。而這種尺幅巨大,縱橫開闊,具備極強視覺沖擊力的大草,卻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是各個拍賣行和博物館中最常見的。
這種書法風格,是晚明時期奇勁、奇橫、奇清、奇幻、奇古的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而傅山,則完全繼承和延續了這種審美觀:不拘成法,狂放率性。傅山之後,有清一代,草書大家再無出傅山其右者,歸根結底,是整個社會審美風氣的改變。看看瓷器就知道了,同是唐英督造,從雍正朝的空靈清雅,到乾隆朝的繁複綿密。最後到了清末,又變成了慈禧時期的刻板做作,個性被一點一滴地扼殺。明與清,真可謂審美觀不同是沒法做朋友的。對於傅山這樣的藝術家來說,由明至清,除了剃發易服之恥之外,整個社會審美風氣的改變,也是同樣令他痛苦的吧?
我一直很喜歡傅山的這種草書,也常常戲稱為“醫生體”。看吧,醫生擅寫一般人看不懂的草書,打大明朝時候就有了,不單單如今才有呢!
此潤傷心異國逢
——百轉千回的黍離之悲
生時自是天朝閏,此閏傷心異國逢。一日偷生如逆旅,孤魂不召也朝宗。葛陂幾得成龍竹,苓服誰尋伏菟松?打點骨頭無頓處,楊孫隨處暴高峰。
——《右玄貽生日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