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41 漢末牙刷

次日,大家按照昨晚的計劃開展活動,王詩星、劉伯、陳至罡、伍東海、姚江山、張舒雲和董能等七人來到縣府領取土地和購買礦井用地,其他人則去市場買刀,買馬,買車,買鞋,定做傢俱,打造健身器材,張榜招募讀書人擔任九江話和官話教師,招聘工人改造住宅……

王詩星來到縣府,先到戶曹登記新裡正資料,然後跟劉伯、陳至罡等人到田曹領取穿越眾的土地。王詩星向田曹曹吏詢問了八公山東麓荒地的價格,只有三百錢一畝,眾人於是決定不用耕地來置換,直接花三萬錢購買一頃荒地作為煤場。

辦完土地過戶手續後,王詩星、劉伯和跟隨劉伯搞農業的張舒雲、董能共四人,隨幾名縣吏去接收農田,而陳至罡和伍東海、姚江山則跟另外幾名縣吏去劃定煤場。

穿越眾在市場掛牌招聘語言教師的事情,很快就有了回應。

漢代,尤其是東漢,是世家豪族政治時代,在仕途上毫無指望的寒士非常的多,他們只能尋求其他途徑養家餬口。因此,穿越眾的招聘公告上午掛出來,中午開始就不斷有出身寒門計程車人前來應聘。

與他們想象的不同,穿越眾不考他們儒家“五經”,而是拿出兩三篇內容經過嚴格把關不會暴露穿越眾來歷的現代白話文,讓他們翻譯成文言文,主要是考核他們能看懂多少現代白話文。因為穿越眾大多隻能寫白話文跟他們溝通,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王詩星可以用簡易文言文跟他們交流。

再一個,白話文中很多他們不明白的詞彙,誰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藉助前後文猜出它的意思,他應該是智力比較高的人,同學們自然希望找到一個智力高,易溝通的人當老師。

結果,考核了兩三天,共招考了二三十人,終於招到一名比較滿意的教師。此人名叫呂楨,字子幹,25歲,是汝南寒士。黃巾之亂時與族人從汝南逃到壽春避亂,平亂後族人大都返回故鄉了,只有他攜家人在此定居下來。

此外,眾人又聘請了兩名寒士作為劉伯、陳至罡的臨時翻譯,在他們學會本地語言之前,讓這兩人幫他們跟佃農和民工們溝通。

給劉伯當翻譯的寒士叫潘採,字祖光,32歲。給陳至罡當翻譯的寒士叫張供,字子享,28歲,二人都是壽春人。

從此,大家白天幹活,晚上回到家中,吃過飯後,跟隨呂楨學習三個小時的淮南話和東漢官話。

淮南方言倒是容易學,因為大家每天跟隨一群民工一起幹活,邊學邊練,很容易就學會了。古代語言不是外語,它跟普通話的差別,與粵語跟普通話的差別沒什麼兩樣,多數人只要認真學習粵語,兩個月聽懂,三四個月會講也是很正常的。

倒是官話比較難學,原因是大家日常沒有地方應用。所以盡管大家已經很努力了,多數同學學了三四個月才勉強聽懂,半年左右才勉強會說。

穿越眾獲得賞賜的四十二頃耕地,是從八公山西麓的官田中劃出,距離壽春城約五公裡。那裡有一個兩千多人口的聚邑“淝口邑”淝河口之意,今天八公山腳下的張家郢子一帶),居民大多是租種附近官田和私田的農民。

如今有一部分土地已經賞賜給穿越眾,那些租種這部分土地的佃農自然而然成為穿越眾的佃農。

按照規定,官府賞賜的土地從賞賜之日起屬於受賞人,包括上面的莊稼。此時,這些土地正在長著營養不良的莊稼,這些莊稼都是漢歷三月份種植的粳稻,要等到十月份才能收獲,而此時才是漢歷的五月下旬。

劉伯和王詩星去接收這片土地之時,他一邊參與丈量土地標註地界,一邊觀察這些莊稼,覺得這些莊稼留之無味,棄之可惜,很是頭疼。

接收土地回來後,劉伯次日就到市場裡買回各種品種的稻穀,共有四五種。他有時抓在手裡搓來搓去感覺手感,有時用眼睛一顆顆盯著看,看看它的飽滿度和大小,有時泡在鹽水裡看看秕穀率,有時舂米看看成米率,有時拿來煮飯嘗嘗味道,甚至有時抓著一把稻穀放到鼻子前面聞著谷香陷入長久地沉思……他要憑借自己四十歲之前二十多年種植水稻的經驗分辨這些稻米品種的好壞和生長習性。

這些日子,他腦子裡一直有個揮之不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