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左右,安城小鎮上的村子裡,每個村的村長都要有些學識的,不用太高,但是高中文化是要有的,再過幾年,甚至都不只是高中文化了,都得上過大學的了。
到了16年的時候,國家下達通知。
村長也不能稱作村長,而是稱呼為村主任。
畢竟到了後面國家施行鄉村振興的時候,村主任是得帶著村民脫貧致富的。
因此姜鹿溪他們村的村長趙國富是上過學讀過書的。
他的名字,也跟他們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有關。
為了予以未來予以祖國最美好的期待和期盼。
他們那些入了學堂,上了些學的孩子,名字大多都不是家人起的,家人都是文盲不識字,學名也就是大名便都讓學校的老師幫忙起,而那個年代學校的老師,給起的名字都是這般,如國富,國強,振國,振業之類。
屬於同一時代背景下的段為國,當年被老師起的名字也是這般。
每個時代的名字,都有每個時代被賦予的特殊含義。
比如程行的大伯,也就是爺爺的第一個兒子。
身為家裡的長子,當時爺爺給大伯起的小名,就叫革命。
大伯的學名,也是程平幫忙起的,名叫程志國。
那個時代的人,都想著長大成人能報效祖國。
也都覺得,未來的中國,一定會更好。
這些年,趙國富對於姜鹿溪他們一家確實也頗為照顧,因為上過書,念過字,趙國富確實也很喜歡村裡那些成績好的孩子,而在其中,姜鹿溪無疑是成績最好的,也是每每跟其它村的村長提起時,能一臉驕傲的將姜鹿溪的成績與人炫耀出去的。
在程行那篇《燈火》出來的時候,趙國富很喜歡這篇文章,買了當期的那份報紙後,在家裡接連看了好幾遍,他很喜歡文章裡的程平。
因為在當年,趙國富的願望,也是想去當一名教書先生。
只是,他到底不是程平,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中,沒有將這份職業堅持下去。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程平那樣,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沒有老師,也要一個人身兼數職,也要讓村裡的孩子去有書讀。
所以他很敬佩文章中的程平。
喜歡一本書,自然就能認識這本書的作者。
當知道這本書的作者還在上高中,才十六七歲的時候。
當時的趙國富別說多吃驚了。
對於他們村的姜鹿溪,趙國富都已經覺得沒有人比她更天才了。
後來,《安城》大火後,趙國富就去買了一本。
對於前半部大量描寫安城鄉土風情的內容,趙國富特別喜歡。
因為程行筆下童年裡的記憶,卻是趙國富正值壯年的青春。
雖是兩個時代,但都踩著一片大地。
只是一個是幼時孩童的記憶。
一個是壯年躊躇滿志的風景。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如趙國富,如陳實,都很喜歡《安城》的原因,它雖然是一部青春,但裡面,卻也有屬於他們的許多青春。
趙國富也沒想到,這個原本以為只是姜鹿溪普通同學的人,竟然會是程行,原本他還想著等喪禮結束之後,自己找姜鹿溪說說,現在應該是學業為重,不能為了談戀愛這種事情影響學業,等以後完成學業之後,想怎麼談戀愛都沒事。
但現在,顯然不用再去提醒了。
趙國富也起身給程行敬了杯酒。
而對於趙國富這個村長,一直沒有起身的程行,則是起身跟他喝了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