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婆子啐了她一嘴,“見不得人好老婦,都一窩蜂擠那裡頭去幹嘛,七姑娘還在車上睡覺哩,一會若醒了旁邊沒人驚著了,又該不消停了。”
那個婆子笑道:“到底是年輕貌美又會做人,許姨娘若有她一半本事也不至於現在這般一句話都插不上說,六姑娘倒不似她可惜是個丫頭。”
另一個婆子“哼”了一聲道:“也是太太能容人,要換成其他府上的妒婦看看。”
那個婆子忙笑道:“可不敢嚼人是非,她慣是個牙尖嘴利得理不饒人的。”
另一婆子嘆了口氣道:“說來還是劉姨娘最賢惠,到底是老太太□□出來的,可惜是個福薄的,五姑娘也像她,最是可親、周全的,這不也早進去幫忙收拾。”
那個婆子聞言低聲道:“聽說這回到宿遷,這幾個姑娘要回姨娘跟前養。”
“有聽到這麼回事。”
“可憐五姑娘孤身一人,只得還是跟在太太跟前。”
二人又一通哀憐寶玲身世,順便感慨、八卦了番府內各姨娘及姑娘、少爺。
這些不用她們說,陳薇也知曉個七七八八。
沈家說不上是簪纓世家也是個書香門第,她祖父沈老太爺從先帝建世十年至新帝登基仁和二年間,做了十二年的國子監祭酒,因著當朝天子亦是善詩文之人,自負有才,與沈老太爺的教學理念有些許相左,沈老太爺受了冷落之後便幹脆上了奏摺請了個閑差,後又藉口身體原因,提前致了仕做個自在閑人。而沈家共有三子二女,是為嫡長女大沈氏,庶次女小沈氏,嫡長子寶玟之父沈宗德,庶次子沈總普,最小嫡子便是他們父親沈宗榮。
沈家,詩書傳家,對仕途經濟有著高度一致的認知,大伯沈宗德建世十五年進士出身,現是正四品南昌知府,沈老太爺心性灑脫,致了仕後便帶著老太太跟著嫡長子上任遊山玩水去了。長房膝下,寶璐只知嫡出二子二女,庶出一子。長女便是寶玟,嫁與平陽侯孫子,禮部郎中餘大人嫡次子餘君彥。按說以沈宗德與餘大人官階來說,寶玟算是低嫁了,但架不住有個平陽侯的光環,餘大人雖是平陽侯的次子,襲不了爵,但平陽侯府在聖上跟前還算說得上話,侯府中又是一團和氣,選擇這次子的次子倒比起那些破落侯府襲爵的長子更光亮些。長子沈明松,是沈府頭一個嚴謹治學的,也是今年秋闈的頭號種子選手,因著才學出眾被沈老太爺的故交中書省參議程大人所賞識,於去年迎娶了程府嫡出小姐為妻。另外嫡出的小姐沈寶瑩、嫡出的少爺沈明理、與庶出的少爺沈明生俱跟著沈宗德在外就任。
庶子沈宗普,自小不愛舞文愛弄劍,少時也將沈老爺氣個絕倒,但還算長進,沒墮落到三教九流之輩,如今領著五軍督府八品都事之職。
她的父親,沈宗榮在先帝之時憑著上代餘蔭取得監生資格,又因著丈人的關系,候補了個太常寺博士,多年仕途經營在這次外貶之前是正六品太常寺寺丞。正房太太鄭氏是吏部郎中鄭有光排行第三嫡女,因這鄭大人與沈老太爺志同道合,學識上又惺惺相惜遂做了兒女親家。
寶璐又知鄭氏大舅是布政使參政,三房嫡長女沈寶珊便是嫁與大舅長子鄭培仁,這鄭培仁仁和七年進士出身,現任吏部主事。二舅是都轉運鹽使司副使,下邊還有個鄭家小姨。
而府中各人,原在這正房太太鄭氏嫁入府中之時,沈宗榮房裡已有一位通房丫頭便是寶玲的親娘劉氏。她原是沈老太太房中的貼身丫環,後給了沈宗榮做貼身丫環,再後收做通房。為人忠誠、穩妥長得又是別樣的秀美,深得老爺、太太喜歡,當時沈老太爺和沈老太太還在京中,素喜劉氏為人便給抬了姨娘,鄭氏倒也是能容人的對她也算寬待。
鄭氏進門後次年生下寶珊,許是覺得未得子對不起沈府,便將貼身丫環許氏給了沈宗榮,她便是許姨娘,寶珍、寶琪的親娘。後一年許姨娘便和鄭氏同時懷上了寶珍和明學,寶玲比他們倆小一年,而劉姨娘便是生下寶玲之後因調理不當染惡疾去世的。那兩年許是因著劉姨娘去世沈宗榮傷心,又有許氏性格與她相肖幾分,沈宗榮對許姨娘還算喜愛,隔一年許姨娘便又生了寶琪,隨後在懷寶琪之時趙姨娘進了門,瞬間奪取沈宗榮所有的注意力,次年寶璐便和明浩同時降生。
寶璐之所以會知道的這麼清楚,無非是家逢巨變,家中親戚多來慰問,趙姨娘怕她見笑與人,多在她耳邊提著這些人,像侯門媳婦寶玟、沈氏大伯、鄭氏大舅親戚中的得意之人自然是多提的,那些大姑、小姨之類的大約在趙姨娘眼中是嫁出去的人只略帶了過。又今日在這些婆子口中聽了些八卦,總總合合亦是差不多知曉的七七八八。
寶璐初聞之時,驚訝於趙姨娘竟能將各人官職官階說的一清二楚,連她聽著都暈了而她竟一個不落,後又見她左右逢源,怪道沒這點機心也難為此。寶璐在廂車裡頭聽著寶玲母親之事,心中不免憐憫,雖許姨娘在這些婆子口中多唯唯諾諾沒什麼用,但寶珍與寶琪到底是有親媽的,不比寶玲無人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