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二,辰時至,朝陽放射光芒之時,又一批學子分別進入崇政殿和德陽殿,參加第二場考核。
這些學子中,有些是同時參加兩場考核的學子,有些則是隻參加這一場的學子。
當然也有部分不擅兵略的學子只參加第一場,不參加第二場的。比如:孔融、邊讓、鍾繇等等。
初二與初一的流程一樣,學子們只見到光潔竹簡上的題目變了。
昨日為“富國”,今日為“強兵”。
隨著一聲“考核開始”,學子們對著題目凝神靜氣,苦思良策。
李進掩眸先揣測了一番陛下此舉的用意,而他們作為出身豪強,研習兵家的子弟又應當如何辦。
思來想去,他還是覺得應當接下天子拋來的友好枝條。畢竟,大漢養士四百年,天威猶盛,與天子作對,儘管這個天子年少,亦可預計難有下場!
沉吟良久,李進最後咬牙、堅定了眼神而鄭重下筆。
“前有富國,後有強兵。富國與強兵乃一整體。臣昨日已談過富國之術,今日就只話強兵之策。
強兵之首要:自上天子而下至各級朝臣、將軍、將佐,皆需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堅持“百姓至上、官兵第一”。
次要則為:自陛下而至各級將軍、將士,需要“常懷愛兵之心,恪守為兵之責,力行育兵之舉,善謀強兵之策。”
再要則是:著重提高將士之各項素質,蓋從各州各郡的現實情況出發,加強將軍兵士之身體強健素質、學識教養素質、忠君愛國思想素質。
加強軍事技能,則如:提高個人武藝、格殺作戰技能、團隊陣法技能,指揮作戰技能,從嚴治軍。沙汰老弱病殘以及紈絝子弟。
尾要則是,第一不斷提高各邊軍對異族的殺傷震懾力,第二不斷提高郡兵打擊各類匪患,以及,招安說服他們歸服王化的能力。”
田豐、沮授、高順,他們仨有個共同處則是,都認為邊塞異族反覆無常的動亂拖累了大漢的經濟,京師的紈絝子弟加入又使得本為大漢精銳的羽林軍作戰能力降低。
當務之急,精簡軍隊,提高戰鬥力。凡是全軍中的老者、病弱者、武藝不精者,罷歸之;
邊郡之地多山險峻,軍中的老馬、病瘦疾馬、不堪驅逐馬,一概不可用。
這樣沙汰過後,可做到兵精馬壯,作戰必勝而力倍增。
另,沮授還建議說,“今大漢天下有了助農良械曲轅犁、翻轉水車等,民有時閒矣!
應當籍民於官,不離鄉里,農隙教習武藝,其餘時則歸家,有警急則集守備。今若置之,不費國家之用,足為天下根本矣!”
這就是好比是唐朝時的府兵制度,後世的民兵制度。都是在鄉里設定鄉兵制度,國安時為民,國危時為軍,最終是為保國安民。
另,田豐則有指出:“光武帝曾因兵日益多,官日益冗,財物有限而支費無涯,從而並校營、減官員。
國之所以貧也,然則富國有術乎,必先用意於兵,然可言富國術。臣故曰今之為政,強兵為第一事,富國為第二事。
富國之策略,臣已於日前呈現考核竹簡之上,在此不贅述也。”
考場之上的每個學子都與李進、田豐、沮授、高順幾人一樣,都有自己的一套富國強兵之策。
他們洋洋灑灑,將心中所學和胸中抱負一併呈現在了竹簡之上。
他們的策論或有相異,目的卻是相同。
那就是以多智謀或善武勇而獲得天子賞識,進而入仕。
或為文官,或為武將,治國安邦,以期強大自己和家族,贏得生前身後名。
又是一個時辰之後,隨著一道深沉的鐘聲響起,預示著這場考核也已結束。
學子們按指示放下竹簡,離開考核場地,慢慢走出皇宮。
小內侍們則又收起竹簡,統統抱去崇德殿。
今日的崇德殿內,沒有太傅和經學大儒,除了太尉李膺、驃騎將軍竇武之外,多了大司馬劉寵、車騎將軍張奐,衛尉皇甫規、光祿勳劉瑜、廷尉陳球、司隸校尉陽球、羽林中郎將竇驍等等。
他們仔細對學子的作答竹簡進行審閱,然後也是選出前五十名的竹簡呈送給皇帝陛下。
當閱卷的重臣們審評完畢,呈送上前五十名竹簡時,已至中午。
華耀便讓他們都下值去食用午膳,言自己也得食用過午膳方有精力仔細審閱。
公佈第二場的名次,恐怕要等到黃昏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