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兵員名單的信使,騎快馬最先回到了洛陽。
華耀先看完了朱儁和臧冥送回來的密信,心裡放下了心。
再看丹陽郡和吳郡各縣選拔地區呈報上來的人員名單,嘴角也不由得露出了一絲滿意的微笑。
“仲豫,元常,如今新兵快回來洛陽了,不知你們覺得由誰來負責訓練他們呢?”
鍾繇想了想,斟酌道:“少年軍官預備營乃是大漢未來軍中人才培養之地,已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軍中老將教授。
這營新兵,作為陛下以後的親衛兵,必須陛下以及陛下的心腹親信訓練方可。”
“嗯!眼下大漢最出名的就是涼州三明瞭。
然,段紀明在負責守衛邊關,脫不開身。
張然明和皇甫威明又已經有了任務在身,朕也想不出還有誰人可擔此重任!”
華耀聽了,不由得想起了近段時間臥病在家的皇甫規。
聽說他病得挺重的,想想他在原來歷史上於公元174年去世,沒幾年活了。
皇甫嵩在三輔之地長安任軍司馬,負責統籌練兵一事,倒是搞得有聲有色,時任長安令的中山王后代,劉基也曾多次上密奏表示讚譽。
而皇甫規已經病了二月有餘,也不知其病情到底如何。
“不知,皇甫老將軍如今病情如何了?宮內的醫師不大行呀!”
華耀幽幽嘆口氣,又小小聲嘀咕了一句。
如今漢末這個醫療水平,的確低下的可以,任何一點小風寒都有可能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鍾繇笑了笑說:“陛下放心,臣聽說皇甫老將軍之子,送老將軍去找南陽的名醫張伯祖醫治,已然無大礙了!”
“張伯祖嗎?他是何人?是張仲景的長兄嗎?醫術如何?”
華耀微微一愣,提起南陽姓張的醫師,不由想起歷史上最著名的那個“醫聖”,隨即一臉急切的來了一個三連問。
“呃!”
鍾繇有些懵,剛剛不是還在聊新兵的事情呢,怎麼轉頭又關心起醫匠了?
“張伯祖,名興,伯祖乃其字也,出身南陽,家中世代為醫。
為人性格沉穩,生活節儉。
醫學造詣十分高深,還經常為窮苦百姓免費醫治,故而在當地頗受人敬重。”
“那此人和張仲景是什麼關係?張仲景也是南陽人。”
“張仲景?臣卻不知此人!”
聽到天子冷不丁的一問,鍾繇仔細想了想,腦海中並無此人一絲資訊,只好搖了搖頭。
“不過,他們若皆是南陽人,又為醫者,想必是同族。”
“哦,有很大可能!”這個時代的人,同姓又同職業同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同族。
張仲景,東漢末年醫學家,建安三神醫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而且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
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
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這是後世對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的評價。
不說起皇甫規,華耀差點就忘記了醫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