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命伊籍為諫議大夫。”
“認命蒯良為丞相史,輔助賈詡處理關中各地政務。”
“認命馬良為安定太守,即日赴任。”
“認命董和為左長史,輔助賈詡處理關中各地政務。”
“認命陳震為宛城太守,即日赴任。”
“認命馬謖為右長史,輔助賈詡處理關中各地政務。”
“認命鄧芝為樊城太守,即日赴任。”
“認命高順為安西將軍,負責長安防務,另於關中和荊州兩地招募五萬新軍,新軍的訓練,也由伯平你來負責。”
“認命許褚為安南將軍領親衛營,胡車兒為平南將軍領親衛副將,暫留長安待命。”
“認命張遼為安東將軍,紀靈、張勳二人為偏將軍,暫時負責南陽方面防務。”
“認命徐庶為襄陽太守,暫時負責荊州一應政務,霍峻為伏波將軍,甘寧為厲鋒將軍,蔡瑁為偏將軍,此三人暫時負責襄陽方面防務。”
“認命龐德為安北將軍,黃忠為蕩寇將軍,魏延為討寇將軍,文聘為滅寇將軍,暫留長安待命。”
待呂布一口氣將所有人的認命都念完後,堂下眾文武紛紛朝著呂布拜倒在地。
“謝丞相!”
呂布一抬右手,待眾人都起身後,呂布看著賈詡道:“眼下空缺實在太多,單單指靠招賢令和舉薦遠遠不夠,本相想著,我們的招賢的方式也得改改了。”
賈詡微微一愣,在他認為,之前那道招賢唯才的招賢令已經夠驚世駭俗了,主公還想搞出什麼么蛾子?
不過,身為老油條的他,也沒準備給呂布添堵,賈詡連忙上前拱手道:“請主公明示,這招賢的方式改如何改?”
呂布沉吟了片刻,隨後笑著說道:“之前,招賢之事一直是由文和你在負責,然,現在政務越來越多,本相考慮到文和你可能忙不過來,而本相現在又急需用人,人才之事又不能不解決。”
“所以,本相打算下一道詔令昭告天下,本相將在長安每年舉辦一次名為‘科舉’的考試,全天下的讀書人都可以在這個時候前來參加,一經錄取,待科舉結束後便可到地方赴任,從最低的縣官做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其中前十名,則由本相親自出題,從中挑出三人,第一名本相稱之為‘狀元’。第二名稱之為‘榜眼’,第三名則稱之為‘探花’,這三人則由本相親自認命,餘下之人皆與其他人一樣,去地方赴任,從縣官做起,文和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如此新穎的取才方式還真是聞所未聞,眾人皆覺得可行,只有為數不多的出生世家的蒯良等文人輕皺眉頭。
以他們的眼光,怎麼可能看不出來此選才之法一出,以後將會對世家產生多大的影響。
自察舉制以來,選才之權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當時被舉者佔四分之三是現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
特別在東漢後期,任人唯親、唯財、唯勢,權門勢家把持察舉的結果,令流弊百出,舉制度亦因此遭到極大的破壞。
漢時期對被舉者年齡的限制,普遍偏高,這並不一定是好現象,因為此舉無疑是對於青年才俊仕途的壓抑。
可以說,察舉制度在漢代後期成為世族門閥獲得政治特權的重要工具。
而科舉制度則向中下層知識分子開放,幾乎所有士人都能報考,大大改變了世族門閥操縱朝政的局勢,擴大了統治基礎。
不僅如此,最高統治者透過不斷完美科舉的各項制度,將“取士不問家世”作為科舉考試宗旨。,
可以說,呂布所提出的這個科舉制度嚴重損害了世家的利益,然而蒯良等世家文人也只是感到有些不舒服而已,
但也並沒有出言反對,誰讓現在確實是用人之時呢,誰讓他們手上現在也確實沒有可用之人可用推薦呢。
如今,也只希望待人才問題得到解決之後,主公能取消這個什麼科舉選才制度吧。
而賈詡和郭嘉兩人則不這麼認為,賈詡這個老狐狸顯然已經察覺到呂布的用意了,暗道,主公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個選才之法,看來是想要溫水煮青蛙啊,再結合之前那道用人唯才的招賢令,主公這是早有預謀啊。
想到這,賈詡意味深長的看了呂布一眼,也並沒有出聲反對,只是不禁感到呂布越來越深不可測了。
喜歡從紅樓開始拯救名著請大家收藏:()從紅樓開始拯救名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