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偷心賊 二十四

陸徵祥(1871年6月12日1949年1月15日),字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蘇太倉。畢業於廣方言館和同文館,隨清朝駐俄、德、奧、荷四國欽差大臣許景澄在駐俄使館任翻譯,此後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務,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一戰結束後,曾代表中華民國率代表團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

晚年隱居於比利時聖安德隱修院。二戰結束後,為了嘉獎他虔誠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納粹強權的精神,羅馬教皇親自任命他為聖安德隱修院名譽院長。1949年1月15日病逝,享年78歲,安葬於聖安德隱修院。著有《回憶與思考》、《人道主義的會和》。

人物經歷

1871年生,1884年13歲的時候,陸徵祥進入了由總理衙門主辦的上海官辦的新式學校廣方言館,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後入北京同文館習外文,尤精俄文。1893年奉派擔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翻譯官。日俄戰爭後,在俄國憤而剪去髮辮。陸徵祥在俄結識比利時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不顧使館反對,於1899年結婚。1906年陸徵祥升任中國駐荷蘭特命全權大使。1912年辛亥革命後,應總統袁世凱電命,從駐俄大使任所返國出任外交總長,並推動中國現代外交機構之改革,將清代“外務部”改為外交部。袁世凱稱帝其間,曾短暫出任國務卿職務。

陸徵祥主掌外交其間,外交部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外交官,為中國這一“弱國”爭取到較多利權,奠定了中國外交現代化的基礎,陸徵祥居功甚大。

1919年,陸徵祥率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等人出席陸徵祥巴黎和會。由於山東問題爆發,日本堅持繼承戰敗的德國之權益,中國代表團最終未能簽署合約,成為戰勝國中唯一未簽字者。對於中日二十一條,實際的情況較為複雜。據較為嚴謹的研究和報導指出,中日二十一條的簽訂,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長曹汝霖。總統袁世凱直接施壓曹儘速簽約,而參與談判的陸徵祥則幫助取消了最為不利的第五條條款。

由於陸徵祥夫人病況,陸徵祥和會後即辭去職務滯留比利時,參與天主教本篤會工作,經過教會觀察培訓,成為正式修士,照料病妻並傳教。培德女士1926年病逝後,陸徵祥專心教會事務,二戰其間,幫助受納粹迫害之比國地方群眾,並曾推動抵制日貨之運動,為中國與盟國戰勝而祈禱,受教廷封贈為比國聖伯多祿剛城修道院榮譽院長。

1949年1月15日,陸徵祥病逝於比利時,葬於比國布魯日聖安得魯修道院。

人物生平

童年

陸徵祥1871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父陸雲峰和母吳金靈都信仰基督教新教,陸雲峰還是傳教士。陸夫人產後患了重病,渾身水腫,在病榻上煎熬數年,終於撒手而去,這時陸徵祥年方八歲。

陸徵祥從小就跟著虔誠的父親,深受其影響。陸雲峰確實是個見地不一般的人,很通達,也很務實。當時中國科舉未廢,做父母的總想方設法要送子弟上學,日後好得個功名,然陸雲峰厭惡官場惡習,根本就不願兒子走科舉之路,他甚至不送孩子上私塾,怕冬烘的學究用陳規陋習束縛小孩,於是他就自己做了陸徵祥的啟蒙老師,課本就是《新約福音》。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屢屢失利,又加上一些開明人士呼籲,政府也意識到應有一些懂外語和西方科技的人辦外交、主郵政、礦物和軍事。1862年,北京開辦同文館,第二年,上海開辦了廣方言館,兩館都是總理衙門主辦,旨在培養外語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是法語、英語,同文館還增開格致等課。陸雲峰有意送子入廣方言館,習得一門外語,以便將來出洋學些實務,好回上海做郵局職員,父子將來也可安逸度日。陸雲峰的這一想法在當時的確算是很出格的,因為那時大多中國人把學外語、留學海外、和外國人共事視為不齒,何況陸雲峰膝下就這麼一個兒子,還要送他“習夷文”,“依附夷人”?由於進廣方言館要考古文,陸徵祥被送進私塾惡補古文。陸徵祥聰穎過人,兩年裡竟讀完了一部《四書》,半本《禮記》,這就是他赴考前的學歷和古文基礎了,赴考廣方言館時陸徵祥不過是個十三歲的少年。

進廣方言館後,陸徵祥主修法文,雖然年紀最小,卻因為刻苦而成績居前。其間因病休學一年,病癒後,他很快趕上了功課。二十一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廣方言館畢業,並被推薦入北京的同文館深造,一年後被總理衙門選中放洋,為大清帝國駐俄使館的四等秘書兼譯員。

廣方言館

在赴俄國前,陸徵祥和陸雲峰都以為只是出國歷練一番,不料當時駐俄公使許景澄十分欣賞陸徵祥,有心要陸徵祥廣方言館培養平民出身、沒有染上官場惡習、有思進取的這個年輕人做外交官。陸徵祥向許景澄說明二十多年父子二人相依為命,父親歷經艱難,辛辛苦苦照顧他,頂住眾人非議送他進廣方言館,還忍受孤寂讓他進京深造。後來放他到俄國,也還是為了兒子學些實際本領,今後能回家有個好的出息,從此父子可以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父親正在上海眼巴巴盼自己任滿回國,雖然父親會願意為兒子的前途犧牲一切,但他怎麼忍心?陸徵祥陳明心跡後說“如家父無異議,祥願聽公使安排。“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許景澄也理解陸氏父子情感和難處,思忖片刻後命陸徵祥趕緊寫信向父親稟報此事。“如尊翁同意你學外交,你當安心留下矣“。陸雲峰迴信了“人貴能自理耳!今予精力尚足自養,汝勉誨,毋以父為念。”讀到這裡,陸徵祥兩眼模糊了。近四十年後,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父親這封回信時,仍無法自已。

1920年陸徵祥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時,在北京百萬莊天主教教會墓園買了一塊地做陸氏家族墓地,並把祖母和父母的墓遷葬至此。一反平日他做人的低調平和,陸徵祥親自精心設計了父母的墓碑。該墓坐東南朝西北,立面仿古希臘神廟,墓室四壁鑲嵌著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凱、段祺瑞、黎元洪、溥儀、康有為等五十餘人的題詞石刻,他希望以此補償自己未盡的孝心。

一戰

從1892年起,陸徵祥在俄國公使館一做就是十四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剛到彼得堡時才二十歲出頭,一次陪許景澄公使拜會俄國外交大臣穆拉維夫時,穆還對許調侃說許怎麼帶個小男孩來。但幾年後陸就升為參贊,1906年,升為駐荷蘭公使,由於此前中國駐荷公使總由駐俄、德公使兼任,所以他也是中國在荷蘭設使館的第一位全權公使。1911年,陸徵祥又奉命赴俄任特使,參加對1881年簽訂的《中俄陸路通商條約》的修訂,並被告知將任駐俄公使。

這時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推翻了清王朝,並聲稱要對前清駐外使團大換洗,而駐俄使團是第一個改組物件,所以陸徵祥在彼得堡等了很久也未收到任公使的任命書。不久,國內卻來電頻頻催他回去任外交總長。原來臨時政府的總理唐紹儀組閣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一來他未參加任何派系,口碑乾淨;二來因他多年出任駐外使團的工作,諳熟西方外交,唐紹儀想借他來建立民國外交部,帶來中國推翻帝制後外交新氣象。陸徵祥一辭再辭,結果連臨時總統袁世凱也來電力邀。眼看辭不掉,陸便在回國前向袁提出三個條件外交次長應精通英語;他陸某不向他部薦人,他部亦不得向陸某薦人;外交部人事不得由他人干涉。袁世凱答允了,他才啟程回國。1912年3月30日陸徵祥赴任首任外交總長,改外務部為外交部,5月3日通告啟用外交部印。

外交總長

曹汝霖陸徵祥出任首任外交總長,也是中國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現代化的開始。他憑藉多年在歐洲工作時積累的經驗,著手革除清朝官場遺留下來的陳規陋習,引進較富科學性的管理制度。如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外交機構模式擬訂外交部組織法,並據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設總長、次長各一名,日常事務由一廳四司一室負責,即總務廳、外政司、通商司、交際司、庶政司、參事室。

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令總務廳將外交部門前的下水道疏通。原來的總理衙門前下水道淤塞,每逢雨天,門前積水就很深,每位外交官員只好由衙門的差役背進衙門。衙門改成外交部,陸徵祥認為門口積水有礙中國外交部形象,所以先清除了淤塞,讓門面有個新氣象。第二件事是免去部裡一切部員的職,由他考察後再任命。他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新組成的外交部竟缺員一百五十名,袁世凱的侄兒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部裡有一余姓廚師,曾大得慈禧之寵,當年李鴻章亦怕他幾分,李曾考慮用西宴招待外賓,餘不幹,李只好作罷。余姓廚師還向當時外務總理施壓,委任自己的兒子任部裡的秘書。民國成立後,餘廚子以為陸總長不會不買他的賬,起先還不急,發現新外長果然行事與前清老爺大不同,就慌了神,餘便帶了幾十只火腿送到陸外長家,卻被告知趕快帶著火腿走。餘廚子離開外交部一事不但在國內讓知情人稱快,連西班牙等國報紙也當新聞刊出,被看著是中國外交部改革的風向標。

培養新人

另一方面,陸徵祥開始培養新人。他參考歐洲一些國家外交人員錄用管理制度,定出民國外交部錄用人員三大原則1.一律經考核後擇優錄取;2.為防止地方派系主義,全國統一考試;3.長於一門外語者優先。他還要求外交部的官員必須學會一門外語。陸徵祥真是躊躇滿志,意在改變外行官僚辦外交的局面,使中國外交從此現代化。

當時國內各部官員都無按點到署的概念。陸徵祥對自己的部員說“我陸某無能無德,實愧任外交總長一職,但某有一長,即能按點辦公,故敢要求各位亦如此辦。”當時的外交部也真有一些新氣象。

就這樣,他組建起民國的外交部,建立了民國外交人才培養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當年挑選的六十名青年已有三人任大使、十四人任公使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