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花子趙一 三十六

2,康熙10年03月康熙12年02月。母,端嬪

32,康熙12年05月06日雍正06年04月。母,榮妃。封號:固倫榮憲公主。配烏爾袞

4,康熙13年02月康熙17年。母,庶妃張氏

53,康熙13年05月06日康熙49年03月。母,貴人兆佳氏。封號:和碩端靜公主。配噶爾臧

64,康熙18年05月27日雍正13年03月。母,貴人郭絡羅氏。封號:固倫恪靖公主。配敦多布多爾濟

7,康熙21年06月本年08月。母,孝恭仁皇后

8,康熙22年06月本年閏06月。母,孝懿仁皇后

95,康熙22年09月22日康熙41年07月。母,孝恭仁皇后。封號:固倫溫憲公主。配舜安顏

106,康熙24年02月26日康熙49年03月。母,通嬪。封號:固倫純愨公主。配策凌

11,康熙24年09月康熙25年05月。母,溫僖貴妃

127,康熙25年04月康熙36年03月。母,孝恭仁皇后

138,康熙26年11月27日康熙48年06月。母,敬敏皇貴妃。封號:和碩溫恪公主。配倉津

149,康熙28年12月07日乾隆元年11月。母,貴人袁氏。封號:和碩愨靖公主。配孫承運

1510,康熙30年01月06日康熙48年12月。母,敬敏皇貴妃。封號:和碩敦恪公主。配多爾濟

1611,康熙34年10月康熙46年。母,庶妃王氏

17,康熙37年康熙39年。母,庶妃劉氏

18,康熙40年生即殤。母,敦怡皇貴妃

19,康熙42年康熙44年。母,襄嬪

20,康熙47年同年。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1,康熙10年10月28日乾隆06年12月。母,恭親王福晉晉氏。封號:固倫純禧公主。配班第

外貌

法國傳教士白晉:“他威武雄壯,儀表堂堂,身材高大,舉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雙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圓而稍顯鷹鉤狀。雖然臉上有一點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美好形象。”

荷蘭使節《韃靼旅行記》:“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穩重、舉止端莊的人,他那威嚴的外表,無論從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與眾不同,能夠立即分辨出來,這是由於他想使自己的容態和舉止,讓人—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

法國耶穌會士李明《中國現狀》:“據我所見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稱恣態優美,比我們稍胖些,但還達不到中國人所謂的‘富態’的程度。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國普通人小些。嘴美,頤和靄,動作溫柔,一切容態舉止,都象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

朝鮮使節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廣顙,頤稍殺,疏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

廢長城

清以前歷代王朝的國家“大一統”,表面上是為長城所阻,實際上是傳統、狹隘的民族觀念制約著人們的思想。這種由區分“內中國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從清朝的康熙帝開始的。

康熙帝即位時,除了臺灣,全國大陸重新實現了統一,當臺灣歸入版圖後,清朝對全國的統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統”能否鞏固,尤其是能否進一步發展,同歷代一樣,關鍵取決於“三北”遊牧民族的動向和清朝所採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長城又是一大關鍵。

康熙三十年1671年),康熙帝率諸王、貝勒、大臣前往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約集內外蒙古來此“會盟”,定疆界,製法律,為外蒙的喀爾喀蒙古諸部編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轄,從而實現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統一。蒙古問題宣告解決。

就在這次“會盟”之後,有大臣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了修長城的建議,並說出了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康熙帝總結歷代修長城的歷史教訓,悟出一個治國的大道理:長城再堅固,也無法保障國家的安全,惟有“養好”百姓,讓他們高興,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這就是“眾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決策廢棄長城,實際是拆除了分割廣大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隔離牆,不再有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康熙帝廢除土石工程長城,力主構築一道“眾志成城”的思想長城,是“大一統”理論的劃時代突破,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熙水泉

烏蘭布通之戰時,由於丘陵草原,草高林密,荒無人煙,沼澤很多,大軍飲水多以沼澤地積水為主。此水又鹹又苦難以下嚥,感染腸炎和痢疾者甚多。將士每日行軍不足十里,戰鬥力急劇下降。康熙看到此情此景心中非常著急,一邊命將士挖井,一邊設壇求雨,祈禱上蒼。康熙的誠意感動了上蒼,在將士們挖井處湧出一股山泉。將士們一邊歡呼雀躍,一邊狂飲,腹痛消失,精神倍增,一鼓作氣打敗了噶爾丹。

此泉四季清沏見底,沽沽不斷,即在零下四十度也不結冰。清軍將此泉命名為“康熙泉”,後人將此泉命名為熙水泉,流傳至今。

一說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巡視西拉木倫逢草原大旱。康熙在勘察途中發現此泉,隨即伸手入泉底,摸起一小石塊,在泉水中攪動。不一會兒烏雲密佈,雷聲滾滾,真的下起雨來了,這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後來,人們為紀念康熙“攪泉祈雨”的故事,把該泉稱為“康熙泉”,又因該泉在場部西面,習慣稱為“熙西)水泉”,當地牧民至今還保留著“攪泉祈雨”的風俗。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