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花子趙一 五十一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載湉親政後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援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

人物生平

潛邸歲月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時,載湉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他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孫,其父為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其母為慈禧太后之胞妹婚葉赫那拉·婉貞。婉貞與醇親王婚後不久,就生下了奕譞的長子愛新覺羅·載瀚。母憑子貴,婉貞很快就在醇親王府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奕譞也更愛這個嫡福晉了。可載瀚在兩週歲時,就過早地棄世了。在同治十年(1871年),她又生下了奕譞的第二個兒子載湉。

同治十三年(1874年),載湉四歲時同治帝去世,同光緒帝治帝沒有留下子女。並且同治帝是咸豐帝的獨子,他去世後,咸豐一系也隨之絕嗣。同治皇帝駕崩僅僅兩個小時,事關清朝國運的緊急會議就在養心殿西暖閣按時召開了。參加會議的有同治皇帝的五叔惇親王奕誴、六叔恭親王奕欣、七叔醇親王奕譞、八叔鍾郡王奕詥、九叔孚郡王奕譓,還有奕匡、景壽等大臣。首先有人請為同治皇帝立嗣,並且提到了溥侃、溥倫兩位人選。惇親王奕誴就反對,他說了四個字“疏屬不可“。慈禧不失時機地表示首肯說“溥字輩無當立者。“此時軍機大臣跟慈禧太后發生了爭執。慈禧太后說“此後垂簾如何?“軍機大臣中有人說“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此後軍機大臣的為奕欣的兒子載澄爭取機會,但是慈禧為了能名正言順地把持朝政,在選嗣君時,親自指定醇親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親生子,過繼於咸豐帝,登基為帝。慈禧話音剛落,醇親王奕譞一聲哀嚎,癱倒在地,大哭不止。親貴紛紛伸手相攙,但誰也拉不動。年僅四歲的載湉被選定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光緒“。

半夜時分,紫禁城的全部正門次第開啟,孚郡王奕譓率領內務府官員前往宣武門內太平湖東岸的醇王府,迎接新君主載湉進宮。初六日,就是慈禧太后宣佈載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載湉由醇親王府邸乘轎前往皇宮,進了午門,到養心殿。向兩宮皇太后請安,並在大行皇帝同治帝靈前祭奠後,便“剪髮成服“,入繼大統,做了皇帝。初七日,載湉奉慈安太后住居在東六宮的鐘粹宮,俗稱慈安太后為“東太后“;奉慈禧太后住居在西六宮的長春宮,俗稱慈禧太后為“西太后“。載湉住在養心殿。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實行垂簾聽政。皇帝訓諭稱“諭旨“,皇太后訓諭稱“懿旨“。醇親王王府原位於西城太平湖,載湉登位後,王府成為皇帝的潛邸(後稱南府)。所以清廷另賜醇親王王府,位於後海北沿(又稱北府)。

少帝時期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兩宮皇太后懿旨載湉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並告祭天、地、廟、社。載湉繼位後,到乾清宮向同治帝御容(畫像)行禮,又到鍾粹宮向慈安太后行禮,再到長春宮向慈禧太后行禮,復到儲秀宮向孝哲毅皇后(同治皇后)行禮。這時載湉才五歲,實際年齡只有三週歲半。二月,同治帝嘉順皇后逝。馬嘉理案發生,英國勢力開始侵入西藏。英國借馬嘉理案強迫清政府簽訂《煙臺條約》。載湉經過嗣稱帝,與慈禧太后形成了“母子“關係。本來,載湉作為咸豐帝的侄子和慈禧太后外甥的雙重身份已與慈禧太后是親上加親,慈禧太后選中載湉為帝除了有攬權的用意之外,她也是考慮到由其胞妹之子接替皇位是最為合適的選擇。小皇帝入宮後,離開了他的親生父母,慈禧太后自然要對這個幼童予以關懷,據她自己對臣屬說載湉“常臥我寢榻上,時其寒暖,加減衣衿“,“我日書方紙課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載湉開始在毓慶宮讀書。毓慶宮在東六宮東側齋宮與奉先殿之間。師傅為署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與夏同善為同榜進士。翁同龢主要教載湉讀書,夏同善主要教載湉寫仿格(寫字)。御前大臣教習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載湉讀書很用功,慈禧太后誇讚他“非常愛好學習,坐著、站著、躺著都在朗誦詩書。“他把讀書同做國君相聯絡。載湉有父親奕譞在毓慶宮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父子之情。載湉在毓慶宮的讀書學習長達十餘年。

光緒三年(1877年)正月,左都光緒帝讀書像御史景廉被提升為軍機大臣。命前藏濟嚨呼圖克圖在達賴未出世以前掌管當地的事務,並賜予“達善“名號。四月,劉錦棠攻克達坂及托克遜,張曜、徐佔彪攻克七克騰木、闢展,最後清軍合軍克復吐魯番滿、漢兩城,安集延(浩罕汗國)的侵略者帕夏阿古柏暴卒。年末,南疆收復,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取勝,唯匪首伯克胡裡、白彥虎逃入俄羅斯。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論功被封為二等侯,劉錦棠被封為二等男。六月,李鴻章開辦灤州開平礦務局。

光緒五年(1879年)四月,日本侵佔琉球群島,改名為沖繩,並判決最後一位琉球國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同年,崇厚與俄方代表簽訂《里瓦幾亞條約》並擅自回國,清廷治崇厚罪,並討論崇約存廢問題。

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命曾紀澤為出使俄國的大臣,改議條約。三月,左宗棠屯守哈密,準備進軍收復伊犁。七月,下詔召回左宗棠。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逝於鍾粹宮,上諡為孝貞皇后。光緒八年(1882年),載湉11歲時,增添授課內容,講解了賀長齡、魏源所輯《皇朝經世文編》。

光緒九年(1883年)五月,法軍進攻越南河內的紙橋,挑起中法戰爭。載湉詔李鴻章回北洋,部署海防事宜。六月,在越南的黑旗軍將領劉永福與法軍在河內、紙橋大戰,取得紙橋大捷,擊敗了法軍的侵略。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慈禧太后以恭親王奕欣因循貽誤罷軍機大臣,家居養疾。史稱“甲申易樞“。八月,法艦炮轟福建馬尾造船廠挑起馬尾海戰。九月,新疆改建行省。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中法戰爭結束。五月,懿旨勘修南、北海工程。九月,改臺灣府為行省,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命醇親王奕譞總理,節制調遣沿海水師等。

光緒十二年(1886年),載湉虛齡16歲時,即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已為成人之際,據稱就已具備了“披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的能力。

親政波折

當初兩宮皇太后立載湉為帝、再度垂簾聽政之時,曾把聽政解釋為“一時權宜“之舉,保證“一俟嗣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在“懿旨“中重申了前面所說的話,並宣佈“著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表面看來,慈禧太后是在信守諾言,而實際上幼帝長大後遲早都要面對親政的問題,慈禧太后早做預謀,目的是在無可奈何地讓光緒帝親政後她仍然能夠找到一個新的方式操縱清廷大權。對於她的這個用意,醇親王奕譞是心領神會的。奕譞在兩年前的“甲申易樞“中取代了恭親王奕欣在朝廷的地位而成為慈禧太后的心腹。他在慈禧太后準備讓光緒帝親政的“懿旨“頒佈後僅五天,就上奏稱與各位王大臣審時度勢,合詞懇請慈禧太后“訓政“,並表示皇帝“將來大婚後,一切典禮規模,鹹賴訓教飭誡“。他提出的訓政模式為“必須永照現在規制,一切事件,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慈禧太后順水推舟,表示接受奕譞的訓政請求。這年十月,禮親王世鐸就訓政的細則奏報慈禧太后允准,其中“凡遇召見引見,皇太后升座訓政“一條,實質上與垂簾聽政並沒有什麼區別。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載湉始親政。這與其說是光緒帝親政的開始,倒不如說是慈禧太后透過訓政的方式為其日後歸政於光緒帝而鋪平了一條能夠長期對皇帝加以控制的通道。為了歸政後更有效地控制載湉,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內侄女都統桂祥女葉赫那拉氏給載湉做皇后,即後來的隆裕太后。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冊封皇后,二十七日光緒大婚圖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歸政。此時,慈禧太后沒有打破幼帝一經大婚便要親理朝政的祖宗之法,只好搬出皇宮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已甘心地去讓光緒帝行使皇權,而是在歸政前後搞了一連串的活動,以便對親政後的光緒帝加以控制,繼續操縱清廷大權。為加強對朝廷的控制,她在文武官員的安排任命上多用對其效忠之人,以至於光緒帝親政之時所面對的幾乎盡是太后聽政與訓政時期的重臣。為便於把握光緒帝的動向,她決定將光緒帝讀書的書房由毓慶宮改在頤和園附近的西苑,要求光緒帝每日到頤和園向她請安,親政後的光緒帝必須將朝中大事向她“稟白而後行“。顯然,慈禧太后為光緒帝親政設定了重重路障。光緒帝的親政歷程由醞釀到開始經過了兩年半多時間,並且是一波多折。但是,已長大成人且漸漸成熟的光緒帝一經正式親政,其所作所為則是慈禧太后始料不及的。儘管慈禧太后仍不斷以各種方式箝制著他,然而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他總還要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負,他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已經不可避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拒和主戰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