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相、方弼一愣,沒成想才面聖第一天,竟然就被封爵了。
所謂的右庶長他們有過了解,乃是《吳庸變法》對現有爵位改革後,新添的一種爵位。
但說是爵位,其實也不是爵位,倒像是一種榮譽象徵。
公、侯、伯、子、男,乃是現在公認的五大爵位。
其次便是甸,君,左庶長,右庶長、上等甲士,中等甲士,下等甲士,也算爵位一種,但卻沒有食邑的權利,普遍於軍內,此乃對立下軍功計程車卒一種賞賜,同時朝廷也會賜給他們與爵位相應的土地、財帛等作為獎賞。
兩者的界限有點模糊,有的人認為,唯有公、侯、伯、子、男,才算是有爵在身的貴族,像甸,君,左庶長,右庶長、甲士這些更像是一種職位象徵。
然而,不論怎樣,根據朝廷律法,哪怕是最低爵位“甲士”也算是大商王朝的貴族!
這就造成商朝的貴族,從猶如鳳毛麟角般的稀有,變得如過江之鯽一樣,幾乎達到了爛大街的程度。
這在很多古板貴族眼中,不亞於一種屈辱。
讓自己同一個泥腿子士卒,同在一個階級,置貴族顏面何在?
但不論這些墨守成規的貴族怎麼義憤填膺,帝辛決定的事,自然猶如那山洪,不可阻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方醒自然也知道,帝辛對改革的支援力度究竟有多麼大。
從兩大徵如雨後春筍快速崛起的新貴,就可以看出,未來“軍功授爵”將會成為國策。
唯有軍功,才能得到爵位,才能在貴族體系中,一步一步往上爬。
縱然文官若治國有功,也可獲得爵位。
但相比憑藉軍功爬上去的人,文官所掙來的爵位,總是差一些意思,而且往上爬的速度,也自然比不了在軍中殺敵立功的速度。
幾場仗打下來,若是僥倖不死的話,怎麼也是上等甲士了。
而文人要是想爬到這個爵位上,不在基層摸爬滾打四五年,根本沒有可能。
所以,方醒打算順應大勢,不在藏著掖著,最好能夠參與每一次對外征戰,讓家族裡的族人多多獲得爵位,才能保證方家萬世不衰。
和方醒有著同樣主意的人並不少。
上一次兩大徵,他們本著保持實力的打算,只派遣了一些老弱之兵意思意思。
結果兩大徵結束以後,眼看著原本默默無聞,只是普通黔首的人,一躍成為了貴族。而他們因為出力最少,戰後只得到了一些財帛賞賜。
如今,他們封地被削,私兵被遣散,想要儲存實力也儲存不得了。
故而,除了選擇順應這種大勢外,別無他法。
……
春去秋來。
眨眼間,已經到了九月末。
距離正式北伐,已經不足四天的時間。
糧草軍械,已經早早地囤積在澠池縣內。
屆時,天下各路兵馬,將會在澠池縣聚集,隨後跟帝辛趕赴佳夢關。
這日,一位出乎意料的貴客,於宮門外,想要求見帝辛。
“祭司,他怎麼來了?”帝辛眉頭一蹙,沉吟些許,還是命人宣祭司入殿。
一襲黑袍,拄著柺杖的祭司,緩步來到殿內。
他微微施了一禮,並沒有像其他臣子那樣,對帝辛行跪拜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