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章 學而(六)

剛開始的時候,聚集五行之火,結果燒了廚房,融了鐵鍋。然後鍛煉良久,終於習慣了精細操作,在眾人吃了三天冷饅頭,燒壞了七口大鍋後,終於在羅美娟滿臉烏黑的情況下,吃到一口熱飯。

然後是純以神念操控,操作廚具,洗米,擇菜,炒菜,放佐料,包括最後盛碗上桌,全部一手包辦。三日後,她抱著小雲鸞,在兩個小娃娃的鼓勵與贊嘆中,終於成功做出一頓飯。咳咳,味道尚可,可以入口。

當然,為了讓飯菜口味更好,以前家裡做飯的雲老爺子不得不經常在旁邊提點。不過從這時開始,羅美娟就包攬了家裡做飯的事情,並且口味與日俱升。

羅美娟修行多年,從來沒有以神通術法在生活中做什麼,這時一做就上癮,每天都得意洋洋地抱著一個,後面跟著兩個,然後站在廚房裡做飯。

五十人份的飯菜算什麼,現在羅美娟完全是多執行緒操作,煮飯、炒菜一起來,每次到吃飯時間,三口大鍋一起開動,前後不到半小時,全部弄好。

還別說,自從開始這麼做以後,她對修行中以前很多沒有想過的事情,都開始了鑽研。對於神念操控,也從粗疏變得精細,在觀察體悟天地自然的時候,更為神妙。以前很多不注意就忽略的東西,如今再次觀察,讓她也在細微處也得到不少奇妙體會。

受她影響,如今晏紫也開始鍛煉以神念操控做家務,掃地,曬被子,甚至模擬洗衣機的攪動來洗衣服,等等。果然,在習慣之後,神念操控如意,對於修行的玄妙體會更深。

從這時候,但凡破關之後,神念能真正出體幹預物質世界開始,這項練習就成為必修的功課。剛來的那三十人,看著院子裡一個個都是站著,身邊甚至離身體很遠都飛舞著樹枝、石頭之類的,自然羨慕得很,恨不得早早修行成功。

秋去冬來,然後春暖花開,在這平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裡,時間總是不經意快速滑過。小雲鸞天生就比較安靜,唯有與媽媽在一起,才顯得格外活潑。雲羅與蔣珊珊隨著漸漸長大,現在功課已經很熟悉了。

小雲鸞最喜歡的是媽媽躺在躺椅上,而她則靜靜伏在媽媽懷裡,時不時周圍望望,看著在媽媽身邊的爸爸,有時候爸爸抱她出門,她這個時候反而顯得更活躍。不過在還不會走路時,和哥哥他們玩的時候,經常被雲羅與蔣珊珊兩個扶著走,這個時候總是樂呵呵的,哪怕真摔了,也就哭幾聲就算,然後又投入了快樂的遊戲裡。

如今雲瑾開始了每日執筆寫下自己的一些對傳統文化的思考,還有對現代科學的看法。他讓蔣開軒給他找來了不少現代西方的哲學、科學的一些書籍,經常會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間或還寫下自己的一些心得。

小雲鸞周歲的抓周禮,出手抓住了雲老爺子的一本經書,讓老爺子樂得臉上只能看到牙齒,把她抱起來親了又親。小雲鸞自然樂呵呵地抓住老爺子得胡須手舞足蹈。

秋蟬子他們六個,在小雲鸞過了抓周禮後,就回了京華的白雲觀。如今他們的修行靠的是積累,正好趁著現在,回去多指點一下後輩,或許還能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有所啟發。

他們走後,小院裡就剩下雲瑾一家人外帶晏紫、羅以寧和蔣珊珊了。軍人們現在每次都是以三十人一批來修行一年,然後換一批,只有胡凱,王傳志兩個算是編外修行者長期留在小院裡。

不過這樣的日子依然平淡,但是歡樂不少。羅美娟雖然跳脫頑皮,不過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她也自然擔負起做母親的責任,玩鬧的時候固然活潑,學習還有生活中,她已經有了做母親的樣子。連帶晏紫現在都經常誇她。不過每次一誇獎,她就會有些得意洋洋,讓晏紫很是無語。

這些也算是成長的歷程,晏紫每次總是在教訓羅美娟之後,忍不住會笑。在一起的其他人,每次都是平靜地看著經常會發生的鬧劇,然後會心一笑。這可不就是生活麼!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雲瑾已經比較瞭解了當前西方哲學、科學的一些脈絡,現在開始了通盤考慮方方面面的事情,逐步完善從大學就開始思考的思路。

他從傳統的方法論出發,想把傳統方法論應用到科學探索上,目前已經有了眉目。當然,因為他本身對現代科學瞭解有限,目前還真是隻能算個想法。

他和羅美娟一說,羅美娟就說:“這還不簡單,以後孩子們都要上學嘛,讓他們學好了來幫你不就行了?”

雲瑾雙目一亮:“是啊,娟姐說得對,這不是匆忙可以搞好的事情,就慢慢來吧!”

羅美娟自然得意:“當然,咱可有辦法了呢!”

晏紫在旁邊嘆氣:“娟娟你的辦法最多的是怎麼去玩吧!”

於是羅美娟不依,打鬧中,自然讓小院更為歡樂熱鬧。

雲瑾則不再去想一些暫時的困難,把重心放在撰寫新的國學體會上。羅以寧現在也不去體悟石碑了,每天除了修行,就是幫雲瑾整理文稿,自己也當重新學一回。

作者按:人生總有不得已,蔣珊珊失去母親,也得以長期生活在雲瑾身邊,得失之間,很難說清楚。不過人生卻不能簡單用得失來形容,總算她也能擁有一個完整的童年吧!

學而的意思文中有提到,來自於孔子,“學而時習之”,是一個學習的態度。哪怕修行道雲瑾的地步,都很重要。在對於天地自然的探索過程中,這種態度就更重要了。象羅美娟現在開始練習神唸的驚喜操控,對比以前,會有很多不同的體悟,這同樣也是“學而時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