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人報丁原引軍在城外搦戰。董卓大怒,引軍同李儒出迎。兩陣對圓,呂布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走,丁建陽率軍掩殺。董軍大敗,退三十餘里下寨,聚眾商議。
董卓對眾人說道:“上次劉備兄弟武力非凡,可惜我錯過了。今觀呂布非常人也。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前一人出列道:“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董卓大喜,觀其人,乃虎賁中郎將李肅也。
董卓問:“汝將何以說之?”李肅道:“須用金珠寶貨,以利結其心。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董卓欣然與之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李肅齎了禮物,投呂布寨來。呂布是窮苦人出身,沒見過寶貝,驟然暴富,反心已現。
是夜二更時分,呂布提刀徑入丁原帳中,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大呼左右:“丁原不仁,我已殺之。肯從我者在此,不從者自去!”
忽然一支兵馬衝殺過來,為道一人叫道:“呂布狗賊,居然殺父投敵,我誓殺汝!”觀之,乃張飛是也。呂布慌聚眾相敵,倉促間不能抵擋,被殺得大敗,和李肅一起逃向董卓營中。張清率一軍在半路攔截,張遼、高順二將捨命抵擋,盡皆被擒。
劉備收得一萬幷州兵,加上鮑信軍,已有三萬軍隊,覺得勢力已成,於是拔營向南陽去了。
且說董卓得呂布歸降,又見劉備離去,自覺已無對手,自領前將軍事,封弟董旻為右將軍、鄠侯,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李儒勸卓早定廢立之計。董卓乃廢皇帝為弘農王,奉陳留王為皇帝。袁紹欲阻止董卓,卻人單力孤,於是逃出洛陽。董卓看在他叔父、太傅袁隗的面子上,沒有追殺他,反而封他為渤海太守。
不久,董卓又命李儒斬草除根。李儒將何太后扔下高樓摔死,命武士絞死唐妃,用毒酒灌殺廢帝。
袁紹聽到訊息,非常後悔當初沒有聽鮑信的勸告除掉董卓,於是差人齎密書來見王允,商議除董之事。王允得書,也是後悔不及,只是尋思無計。
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王允趁機說道:“今日老夫生日,晚間敢請眾位到舍小酌。”眾官皆道:“必來祝壽。”
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說出要殺董卓之事。曹操自告奮勇行刺董卓,向王允討了七寶刀。翌日,曹操持刀行刺董卓,不料被呂布撞破,只得學袁紹逃出洛陽,回到家鄉招兵買馬,準備率軍討伐董卓。
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各引兵來投。當地大財主衛弘盡出家財,置辦衣甲旗幡,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
曹操見形勢大好,於是假稱皇帝詔命,召集天下兵馬前去洛陽剷除董卓。天下諸侯紛紛響應。
且說劉備到了南陽之後,勤政撫民,整頓治安,很快就掌控了局面。張遼、高順二人本來對呂布殺死丁原就有怨言,聽說呂布又認董卓為義父,對他更為不恥。感受到劉備的誠心相待,於是順勢投降。劉備手下多了兩員大將,非常開心,將部隊分為七軍,自己率中軍,關羽率前軍,張飛率後軍,張遼率左軍,張清率右軍,鮑信率預備軍,高順則在張清的提議下率領陷陣營。
某日,張清出去射獵,在一處山林中,見一壯漢力搏猛虎,大為欣賞,感嘆竟有如此猛士。上前詢問,此人竟是典韋,遂邀請他加入自己的軍隊。典韋見他一年少將軍,以為是哪家的紈絝子弟,頗為輕視。張清哈哈大笑,提出與之角力,以馬匹盔甲為押。
典韋見有便宜可佔,自然答應,然而幾番爭鬥,皆被張清使用巧勁摔倒。接下來比試兵器和弓箭,又被張清擊敗。典韋這才心服口服,願意認張清為主。張清命他為護衛隊隊長,給他打造了兩支大戟,數十支小戟。
回到營帳,劉備使人喚張清議事。因為監軍對張清荒廢軍務外出打獵表示不滿,劉備只得找張清談話,希望他能收斂一些。張清聽罷問劉備:“大哥,現在天下動亂已起,你難道安心守在南陽這一隅之地嗎?”
劉備瞪他一眼,對他轉移話題表示不滿,然而還是回答道:“自黃巾之亂後,朝廷疲敝之相愈顯,各地豪強紛紛招兵買馬,割據一方。我如今雖然佔據南陽,然而比起天下諸侯來,仍顯勢單力薄,只得靜候機會。四弟武力過人,天下少有能匹敵之人,將來安定天下,少不了四弟出力。”
張清又問道:“武力固然重要,但是策略更重要。否則霸王項羽早已經是天下之主了。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哥對以後的發展可有規劃?”
劉備搖頭道:“以前只是拼搏廝殺,好不容易有了一塊地盤,過上幾天安生日子。只等以後有機會了,再整兵出征就是了。”
張清嘆道:“若如此,我們早晚被他人所擒。要想成就大事,須得制定詳細的計劃,並將理政方針昭告天下。天下群英看到大哥的雄心抱負,才會紛紛來投。只憑現在幾個將軍,要打天下是遠遠不夠的,要治理天下更是不可能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劉備聽說要打天下,頓時精神一振,連忙誠懇地問道:“究竟該如何做,還請四弟教我。”
見劉備謙虛好問,張清就打算和他好好談談:“大哥可知天下動亂的根本原因?”劉備道:“朝廷賣官鬻爵,宦官妄用皇權,奸臣任人唯親,豪強欺壓百姓。”張清道:“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結構崩塌。大漢朝其實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經濟收入就是農業產出。貴族豪強依靠特權,大量兼併農民的土地,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漢武帝后期,史書就記載關東函谷關以東)流民數百萬計。到了王莽篡漢時,流民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王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宣佈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重新分配,然後禁止土地買賣,試圖從根本上終結土地兼併的根源。然而因為觸動了上層階級的利益,導致功敗垂成,自己也被幹掉。”
劉備聽後,默然良久,然後問道:“那王莽之後,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要不然就幹掉上層階級,將土地分給農民;要不然就幹掉流民,減少人口。漢光武帝之所以能中興,就是因為綠林軍、赤眉軍造反,死人無數,解決了人口過多、田地不足的矛盾,從而天下大治。這就是為什麼盧植、皇甫嵩、朱儁等朝廷將軍大肆屠殺黃巾軍的原因。只要天下亂上幾十年,把人口消滅大半,而流竄軍隊也把大地主幹掉大半。到時候人人都有田地,天下自然太平。”
劉備聽了悚然心驚:“可有其他辦法嗎?”張清點頭道:“有,但是恐怕大哥做不到,不說也罷!”起身就要離開。劉備連忙拉住他:“四弟!好歹教一教大哥。若真是做不到時,我寧願讓賢給你便是。我並不是貪戀權位的人,只是為了天下蒼生百姓啊。”
看在他演技這麼好的份上,張清就留下來再和他聊聊:“豈敢讓大哥讓位?我有上中下三策,請大哥明鑑。”
劉備喜道:“得一策足矣,居然還有三策。四弟快快說來,大哥一定依計而行。”
張清掰著手指頭說道:“上策,派人出海尋找仙山,聽聞海外仙山有神奇農作物,名為土豆、紅薯、玉米,產量是中原五穀的數十倍。糧食既足,人口再多也養得起,天下自然太平。”
劉備苦著臉道:“海外仙山何等難尋?此計不妥。”張清笑道:“我幼時曾流落海外,僥倖登上仙山,得授武藝,否則哪來這一身本事。大哥若派人隨我去尋找,不過三年兩載,必然滿載而歸。”
劉備上下打量張清,不敢置信地說道:“不想四弟竟有此奇遇,難怪不似凡人。只是現在中原動亂不已。大哥身邊離不開你啊。等以後天下太平了,四弟再去尋找仙山不遲。”
張清無奈道:“好吧。那就說中策。朝廷諸公的家裡都是大地主,兵多糧多,大哥是比不過他們的。只能另闢蹊徑。大哥起家是靠的張世平、蘇雙,商人的實力不容小覷。可是我大漢對商人極端歧視,商人必須穿白衣、陰陽鞋,不得做官,而且課以重稅。大哥不妨在南陽地區制定詔令,賦予商人普通人一樣的穿衣戴帽權利,減輕賦稅,而且還要准許做官。連帶工匠也一併優惠對待。則天下的工匠、商人必須紛紛來南陽。以後,沒有田地的農民,就鼓勵他們經商、做工,也是一條出路。如此,士農工商,大哥已得其二,再著意拉攏士人、安撫農民,則大業可期。”
劉備臉上露出不悅之色:“倒也是個辦法。可是若准許商人、工匠做官,恐失士人之心。取消對他們的歧視令、減輕賦稅也就是了。”
張清嘆道:“也算是個進步。只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灌嬰是劉邦手下一名大將,起初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賣布商人罷了。商人如何不能居高位?若大哥執意如此,那就只能採取下策了。”
劉備問:“下策又如何?”
張清道:“和朝廷諸公一樣,殺掉流民,減少人口。不過,大哥可以做得更隱蔽一些。可派大將領兵剿匪,一來得其資財,二來安撫地方,三來趁機將境內的黃巾軍和盜匪趕往其他地區,比如荊州。待流匪將當地的大地主幹掉,然後大哥再出兵剿匪,趁勢佔據地盤。如此既能獲得大批土地,又能得天下人之心。在新佔領的地區,規定大地主的土地不允許超過一萬畝,超了則必須按照‘推恩令’進行分家。如此,可保三百年太平。”
劉備猛地一拍巴掌:“好!這個計策好,就這麼辦。”張清暗暗搖頭:“劉備畢竟是古人,跳不出時代侷限。我也不能強求他。只能盡力儲存中原人口,多留些元氣吧。”
喜歡名著穿越之旅請大家收藏:()名著穿越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