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看著下方演武場上揮灑汗水的兩位皇子,想起了昔日的一些往事。
他當年便是太子,是日後要繼承大統的人,他會是流芳後世的千古一帝,他會開創大昭盛世。
可先皇卻覺得他資質平庸只能做個守成之君,對他並不報什麼希望,卻對皇弟另眼相待。
那時候東夷在一旁虎視眈眈,諸侯國陽奉陰違屢次出現暗殺當地郡守一事,大昭是內憂外患,先皇便有意讓比他更強勢的皇弟繼位帶領大昭走出困境。
當年羅用便是追隨了皇弟,並誓死要輔佐皇弟登基那是何等的忠心。
不了天妒英才皇弟早死,先皇這才止住了要另立太子的念頭,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一人的身上。
後來他順利的繼承了皇位,又在薛丞相的輔佐下他清理了皇弟的殘餘勢力,獨剩下羅用一人。
羅用曾為大昭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為人正直英勇善戰在軍營裡的威望很高。
而他又剛繼位不久在朝堂上的根基不穩,若是就這樣處死了他勢必會讓朝堂上下怨聲載道。
但是羅用曾忠心耿耿的追隨皇弟,本就令人耿耿於懷。
在皇弟死後,羅用又悉心關照皇弟留下的孩子,一副要追隨舊主的模樣。
於是在一次和談中他命令羅用代表大昭去議和,等羅用入了敵軍帳篷與對方談判時。
韋太尉便按照事先約定好的計劃帶兵偷襲敵軍。
本以為這次就能讓羅用死在敵營,但他憑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高超武藝,竟然死裡逃生還跟隨大軍回到了長安。
他這一次毫不例外的又為大昭立下了汗馬功勞平定了戰亂。
在朝堂上大臣的眼裡只要將敵軍剿滅了那便是勝利,不論過程是如何。
於是大臣們都為這次戰役歌功頌德,使得他在朝堂上威望又提高了三分。
只有他一人站出來說此戰勝之不武,僅此戰役之後大昭在諸國中信譽當然無存,一個當面議和背後偷襲的國家,不會有別國與之交好。
當時他曾問過羅用,貶低這次勝利是否因為他在敵營中被韋太尉偷襲之事;是否因為他驃騎將軍名聲響徹各國,而這次偷襲讓他的名聲背上了汙點?
此時,羅用在朝堂上當眾指責他小肚雞腸,還說了許多大逆不道之話,字字珠璣,直達他內心深處。
韋太尉也適時的站了出來,指責羅用私自放了東夷的公主。
羅用是個武夫但並不是鐵石心腸的人,見東夷公主楚楚可憐的模樣,實在不願如此的美人落到韋太尉手中。
戰俘是會面臨著什麼,尤其是貌美的戰俘會面臨著什麼,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羅用並不覺得自己錯了。
他盛怒之下,下令羅用一脈自盡。
其實他從頭到尾想斬的只有羅用一人,但若是他下令只是斬羅用一人,大臣就會求情讓他網開一面,最後羅用只是剝去官身而已。
若是羅用不死在他的心中終究會有一根刺扎,他乃是大昭的堂堂天子怎麼可能允許這種事情的存在。
若是他下令要斬羅用一脈,大臣就會勸他對羅家的人網開一面,屆時放過了羅家的家人還能彰顯他的大度,並且還能順利的將羅用給斬首。
他記得下了讓羅用自盡的旨意,羅佑就成了羅家家主,並將羅用一脈從羅家給除名了,羅夫人也與羅用和離。
也不知是不是時間過去太久,至於羅用的孩子他的印象中倒是沒有什麼記憶了,怎麼他的兒子會忽然間回到長安裡,還站在了太子的隊伍中?
當時那孩子應當才五歲吧!也不知記不記得當年之事,是不是在心中痛恨著他這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