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十月底了,漢壽鄉地勢高凌冽的寒風已然悄然來臨。
過冬是對窮人最大的考驗,如今解決他們的過冬問題成為了重中之重。
初略的算了算,封地共三百二十一戶人家,一千八百九十四人。
從十二歲到四十歲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人男子,將他們算作勞動力共四百來人,這四百人是可以送到江夏郡幹活,解決過冬的問題。
還有十二歲到四十歲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女子,共五百餘人。
勞動力都走了她們留了下來也得想辦法解決過冬的問題。
餘下的九百左右人裡還有一百左右的人,有的是女戶,有的是六十歲的瞎眼婆子帶著三歲的小孫女獨自過活。
都是生活的非常拮据的人家,往年過不下去之時只能將孩子賣掉勉強補貼點家用。
如今漢壽成了她的封地,她就不允許再出現家破人亡的情形了。
薛蘅想了許久,回憶起前世操作課上學習到的一項技能,或許能緩解漢壽鄉的情況。
那就是做土水泥,原料簡單,操作簡單,成本低。
天子發徭役多半都是修路修橋,用的都是泥土與石頭混合,效果並不好。
土水泥相比之下不止堅固不少,並且不用擔心雨水的沖刷。
益州除山區外冬日的氣溫都在零度以上,不會結冰可以修路。
她可以藉助薛家在益州的權勢,開幾個水泥坊,讓女子們去水泥坊用勞動換取錢財。
同時她還得尋找適合高海拔種植的農作物,在後世青藏高原可種植冬小麥,不過她不確定大昭的小麥有沒有這般耐寒,決定檢視農書瞭解下大昭有沒有青稞種子。
餘下的九百左右百姓就需要在漢壽鄉修整房屋,再給家家戶戶盤上火坑,緩解寒風的侵蝕。
若是能順利找到冬青稞的種子,他們還得種地,這九百左右的百姓雖然不是頂好的勞動力,但也能幫上很多忙。
薛蘅並不滿足漢壽鄉的百姓只能吃飽穿暖,還要思考能讓漢壽鄉經濟發展起來的辦法,
最好是能讓家家戶戶都過上小康的生活,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方才薛蘅還算了一筆賬,在做水泥之前她得先實驗一番,耗費的銀兩定會不少。
土水泥,需要的原材料是黃土、消石灰、和石膏。
其中黃土用量最大,長安城的黃土極多,不過在益州黃土分佈卻並不均勻。
有的地方方圓百里沒有黃土,如果用人力運送過去也不太好,大昭的交通並不發達成本太高了。
只能選擇當地有的土壤,因地制宜才行,所以土水泥去到各地還得改良一番。
此外,她得給九百人準備過冬的衣物,這次收上來的稅收就算全用到他們身上,也不能讓他們安穩度過冬日,她還得自己掏錢買糧食、布料。
購買小麥和青稞種子也是一大筆錢。
這些花費算下來薛蘅的私房就去了一大半。
其實多派一些人去江夏郡服徭役,或者等水泥作坊生意好了後,去做工也行。
不過薛蘅擔憂她將這些人都送派出去,最後再也不回來了。
畢竟漢壽鄉才是薛蘅的封地,封地上若是沒有了百姓,那她這個鄉君就只是個空殼子了。
喜歡富貴逼人來請大家收藏:()富貴逼人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