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十六章不明所以

越靠近上京的地方越繁華,但宣州這些年日漸發跡,已與錦州不相上下,可名聲始終不如錦州的大,因為錦州靠著縉山書院早已名揚天下,非宣州所能比。

錦州西城門外就是縉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縉山舉世聞名也是因山上那座書院。

縉山腳下多的是客棧和店鋪,但生意卻是冷冷清清。

梅蕭仁挑了間酒肆吃午飯,順便打聽打聽書院的所在。

據店小二說書院就建在縉山的半山腰上。書院每年招收的學生會在年節後入學,那時山下這些小店的生意才熱鬧,現在自然冷清。

年節後入學……

梅蕭仁在心裡掐算,她不多不少,正好遲了三個月。

她本就才疏學淺,如今又晚來了三個月,深覺時間已經耽擱不起,於是填飽肚子就開始往山上爬。

林間的樹木茂密,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撒下斑駁光影。梅蕭仁踏著這些星星點點的光亮前行。

曲徑通幽,只有她一人。

從秋水縣出來後她就這樣一個人趕路,一個人住店,身邊沒了葉知和周虎他們,也沒什麼可以使喚的小廝,待遇與從前簡直天差地別。

別說身邊沒有人,她手裡如今連半點官權都不剩。她已經卸任縣令,又沒去州府入職,身份與布衣百姓並無區別,真可謂孑然一身。

走了半晌,梅蕭仁眼前的樹林逐漸開闊起來,腳下的路也從泥濘小徑變為堅實的石板路。

再往前,景緻豁然開朗。

石板路的盡頭連線著一處寬敞的廣場,廣場地面幹幹淨淨不染一塵,而正中還赫然立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敕造縉山書院……”梅蕭仁唸叨著牌坊上面的字。

她知道,皇帝的命令才叫敕,說明縉山書院是由工部奉皇帝之命所建,這還不得是天下第一書院?

牌坊後面就是書院的山門,坐落在高高的石梯上,頗具氣勢,讓人仰望之後不由得肅然起敬。

正中的兩扇朱漆大門關得死死的,門前除了兩個把守的護院外,再無別人,氣氛顯得有些森冷。

梅蕭仁爬上高高的臺階,拿出李知府給的舉薦信,對守衛客氣拱手:“在下宣州梅蕭仁,承蒙宣州知府李大人舉薦,前來求學。”

守衛繃著臉,拿過信看了一眼信封便還給梅蕭仁,漠然道:“那你在此稍候。”說完就將門開啟一道僅供一人通行的縫隙,進去稟報。

另一個守衛站著沒動,而臉色也不怎麼友善,好似根本不想搭理她。

梅蕭仁對此不明所以。她想,來這兒求學的大都是受了知府的舉薦,除她別有原因外,其他人既能得知府刮目相看,才學必定了得。這些守衛不敬重就罷了,為什麼會如此冷待?而且讀書的地方不是更講究一個“禮”字嗎?

梅蕭仁就這樣站在朱門外,幹等近一個時辰,額頭都被太陽曬得冒了汗。

又等了一會兒,終於有個小廝從裡面出來,對她作揖:“公子請隨我來。”

梅蕭仁點頭跟上,這時朱漆大門才開啟半扇,且只開了三分之一供她入內。

她剛走進去,身後的門便緩緩合上,發出沉重肅穆的聲響,似要讓這書院與外隔絕,不受塵世幹擾,自成一方清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