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書房。
李元功和周延儒均是面色凝重,對坐無言。
他倆都知道驟然流傳的這個訊息對周延儒意味著什麼!
這裡之所以說是“訊息”而不是“謠言”,是因為那兩句話周延儒在不同場合都說過,別管當時什麼原因吧,反正絕賴不掉。
“頗有回天之力”此句,周延儒並不太擔心。
葉宰想到的只是第一層,其實周延儒是在第二層。
“迴天”二字並非指“挽回天傾”的意思,那太淺顯了。
話裡的“天”指的是陛下,也就是把崇禎比作天而非天子,屬於純粹拍馬屁的行為。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我周延儒在老天爺那裡還有點影響力,要是他發怒了,我可以幫大家減小點雷霆雨露。
行吧,宰相之職便是燮理陰陽、調和萬方,也算圓得過去。
但第二句話就不怎麼好解釋了。
所謂“羲皇上人”即指太古之人,大臣基本不會用這個詞代指皇帝,只有文士才毫無顧忌。
慄如陶淵明在文章裡寫道: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一種很瀟灑很出塵的說法。
周延儒狀無出身,想恭維皇帝又不好明著說出來,慄如我大清奴化的“皇上”二字,在大明是沒人會喊的。可偏偏周延儒要玩兒個文字遊戲,把“皇上”嵌在“羲皇上人”裡。
此中意思他從沒對其他人說過,包括最親近的謀士李元功也是如此,他只期望皇帝自己能會意到。
然而,崇禎皇帝卻是個半點幽默感都欠奉的人。
乾清宮裡,崇禎氣得渾身發抖,大夏天的全是冷汗!
他一手掃出,將御案上的筆墨紙硯掃落一地,眼裡射出危險的光芒。
崇禎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周延儒這樣一個親近的大臣,長得帥又有學識,自己親手提拔的首輔,居然敢給自己取外號!
給皇帝取外號他是瘋了嗎?如此之大不敬,枉朕對你那麼好!
六月三日,一個太監進入周府,帶去皇帝的口諭:“周延儒,為何稱朕‘羲皇上人’,望爾實心回答!”
周延儒當真是有苦說不出,難道說為了好玩兒、為了拍馬屁才給皇帝取個外號?以後還做不做人啦?
因此他給了個模模糊糊的回答,說私心只是希望陛下像仙人一樣長生久視,永遠領導大明。
翌日,他按慣例上疏乞骸骨,不再入閣辦事。
葉宅。
葉宰也弄明白了“羲皇上人”的意思,尋思沒多大掛礙啊?這也不是什麼惡名,吹捧你萬壽無疆不挺好嗎?
六月五日,崇禎下旨慰留。
當天,周延儒上第二封乞休疏。
這也是古之慣例,要來回三次。
因為只有用三個來回才能夠說明:大臣並非是戀棧權力做表面功夫,是真心身體不行了要走;而皇帝則捨不得賢臣,一定要挽留,請賢臣輕傷不下火線,再為大明發光發熱。
果不其然,事情朝大家所意料的方向發展。
六月八日,崇禎下第二道旨意慰留。
周延儒隔了一天,意思是臣非常認真考慮了陛下的命令,但身體不允許必須得走,所以才花了一整晚的時間上第三道乞休疏。
然而,令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周延儒的第三道乞休疏被內閣暫攝權力的次輔溫體仁寫下票擬“准予休告”,更加弔詭的是,崇禎簽下朱字“準”,司禮監隨即蓋上大印。
一道罷免首輔的聖旨經過正常手續,堂而皇之地出爐了!
訊息傳到周府,二堂中鴉雀無聲,周延儒放下手中的酒杯,在幕僚們的默默注視中,一言不發走向後院。
同樣得到訊息的葉宰也驚呆了,所幸他腦海中還有前世的歷史知識,讓他很快又清醒過來,自言自語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透過這五個月的風波,葉宰算是看明白了,崇禎這人太理想化又自以為是,而且性格還有點像一個女子這裡絕非貶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