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封書信發出去了,葉宰卻不抱什麼希望。
只因朝野上下均有個共識:關外東虜始終才是大明最大的敵人,這個敵人磨刀霍霍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入關,故攘外必先安內,國內穩定壓倒一切。
而且,軍費已經快拖垮了中央財正,大明不可能同時打兩場戰爭。
來看看大明一年軍費總開支:
大明在冊營兵大概95萬人,其中九邊精銳50萬,軍餉需1000萬兩左右,再加上遼餉加派480萬兩,一共1500萬兩。
剩餘內地的二線部隊約45萬人,每年最少最少需300500萬兩。
兩者相加2000萬兩。但這僅僅是平常的維護開支,如果開啟大戰,還將有開撥費、客軍供給等等開支。
那大明中央戶部一年收入多少呢?
不到四百萬兩。
那為何大明還沒有財政崩潰呢?
這就要說到大明奇葩的供給制度,軍餉來源為本地屯糧、民運折色銀、鹽課、京運銀四項。
屯糧很好理解,就是九邊屯兵種地,自給自足。就是近幾年大旱,西北三鎮已然失去了這個功能,只遼東還行,基本能實現大半自給,不過遼餉背後有條巨大的利益鏈,根本減不下來。
民運折色銀,這就是一團亂麻。中央沒有科學的規劃,九邊的民運來自全國各地,具體東西原為米、麥、布、鐵、馬、草,帽子鞋子等,後來中央地方都覺得麻煩,索性折銀子,算進田賦當中。
鹽課就是鹽引了,無須贅述。
京運銀才是戶部出錢,大概佔總軍餉的三分之一。
看起來好像戶部沒承擔多少,應該很寬裕似的。屁!戶部還得負擔皇室宗藩、兩京官員工資等等,光皇室宗藩這一項,就得開支全國中央及地方財正收入的一半以上。
如此算來,戶部不是倒差錢嗎?
所以,要麼加稅,要麼拖欠。
但這兩個辦法卻是飲鴆止渴!
加稅小民不得活,只能造反;拖欠軍餉軍士不得活,也加入造反。
再加上大旱、洪水、蝗災、瘟疫……
雪球越滾越大,大明不滅亡才怪!
真不是崇禎勤正,穿補丁衣服能夠挽回的。
然而,大明真沒錢嗎?
有,沒錢的是朝廷,錢都在士紳手中。比如晉商地窖裡很樸實的“銀冬瓜”,再比如江南的“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元宵節剛過,白鹿山大營遣人來報,一個叫盧九德的太監想和葉宰見面。
葉宰問道:“他找本官幹嘛?”
傳令兵回答:“說是要去汲縣招撫流寇。”
葉宰暗暗嘆了口氣,知道這事自己擋不住了,遂意興闌珊揮揮手,“本官就不見了,你們派點人護送盧太監去汲縣吧。”
時間緩緩走過正月,朝廷邸報迫不及待刊載了一條訊息:六十一路流寇重歸王化,就撫!著令有關部門押還故士復業。
這些都和葉宰沒多大關係,流寇中大部分是陝、甘、晉三地人,河南僅有鄣德、衛輝、懷慶部份民眾從賊。
葉宰一道公文發去開封,叫左布正張經過來處理。
他自己則更加的沉默寡言,渾身散發著生人勿進的氣息,除了每日三餐、睡覺和王紫玉說幾句話,其它時間都呆在土房子裡面。
二月初九,張經到達白鹿山,專門到河邊拜訪葉宰,一是請示流民安置方略,二是請葉宰去開封正式接任。
葉宰吩咐張經,可將甄別後的河南流民安置到懷慶府,那裡清出了幾十萬畝田地,隨隨便便就能接納幾萬人。
至於上任的事……
元寶石的能量很快就會存夠,到時他將會回京,河南巡撫也必然卸任,何必再往開封折騰一回?他又不想去撈銀子。
再說了,開封城裡還有周王這個大債主。要是拜訪周王時,周王問起銀子的事,葉宰是打死他還是打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