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每年七月半的時候,給過世了的先人們,燒包的時候才用得上那些稱謂,其它時候,哪裡用得上那些稱謂啊!
我跟你說實在話媳婦兒,咱們老楊家的這個楊家祠村。
現在連寫燒包的包皮,都只寫上兩代,或者是三代了。
寫九代的人不是說沒有,有還是有?
但是有些的人,也跟你一樣,根本就搞不懂那些祖上的稱謂。
所以,搞不懂的情況下,他們就撇了這些祖宗。
根本就不給他們燒包,咱家每年我寫包皮的時候,難道你沒有看過包皮上的稱謂?
那個上面可都有呢!”
“我就是想聽你親自說,再說那玩意也奇怪,每年給祖宗們燒包的時候,我身上總會來月事。弄得我也不敢去觸碰那些包皮紙。
所以真正去包那些包皮紙的事情,都是你自己做的好吧!”
說起來這事還挺鬱悶的,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懷了兩胎,都沒有在懷孕期間,去觸碰那些包皮紙。
可其它的時候,又趕上自己身上不乾淨,所以進門這麼些年,一直就沒給老楊家的祖宗們,包過包皮紙。
“行!既然你想聽,那為夫今天就來給你解釋解釋。
咱們國家,被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在古代,這稱謂方面的事情,還是蠻講究的。
稱呼呢,主要有尊稱和謙稱兩種。
而在家庭成員關係的親屬稱謂和叫法,也是非常有講究的。
這些大多是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
在生活中,總有人說起祖宗十八代這一詞,其實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就是咱們這一代人往上的稱謂就是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這裡面還有一個說法的,就是說女人一懷胎,首先就是鼻子先有形狀,所以鼻祖為始祖。
而我們這一代人,往下的稱謂就是我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u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也就是說兒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這幾個字的稱謂,就是代表自己的後九代。
咱家族譜另冊裡面說的: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這九代人裡面,都相隔了百十來年,而且古時候的人,又沒有現代人活的久,所以就只聽到一個名而已,這才是耳孫的來由。
每個家族,都是以血統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
說起來,咱們國家的這個計劃生育,可以說消滅掉了好些個稱謂呢!
當然,咱們老楊家除外!我說的是以咱們兩口子,開散出來的那些枝葉啊!可不能把楊家祠村的所有人,包括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