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他們匈奴一聽是大漢使者便面色大變。
太初元年,漢武帝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帶領屬國的六千騎兵和郡國那些品行惡劣的少年好幾萬人,以這些兵力去攻伐大宛,預期到貳師城奪取良馬。
然初戰不利,李廣利派遣使者給漢武帝上奏章說:“路程遙遠十分缺乏糧食。士兵們不怕打仗,只怕捱餓。兵少,不能攻取宛國。希望暫且撤兵,多派兵後再去。”漢武帝得知所奏,大發雷霆,派使者攔守玉門關,說軍人敢有入關者立即斬了他。李廣利害怕了,因而留駐敦煌。
顯然依照皇帝所想,定然要令李廣利在與匈奴的征戰之中打一個勝仗。
他以為為既已出兵討伐大宛,如大宛這樣的小國都打不下來,那大夏之類的國家逐漸瞧不起漢朝,大宛的良馬就斷絕來漢,烏孫、輪臺等國家也將隨便難為漢朝的使者,就會見笑於外國。
於是漢武帝又下詔赦免了那些囚徒步卒,徵調惡少年和邊境的騎兵,經過一年多而從敦煌出兵六萬人,繼續征伐大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時輪臺國不提供糧食,李廣利攻城之後直接屠城,此後西域各郡國再沒有敢不供應糧食的。
如此,李廣利便率眾打到了貴山城下。
顯然,傅介子也猜測,是不是此前的那一場戰鬥中,這守城的人員其親眷便戰事在與貳師將軍的對抗之中。
當年大漢耗費了無數的錢財堆起來的李廣利的那一場勝利的戰爭。
僅僅在征伐貴山城的時候,便消耗的無數箭枝,並決開他們的水源,改變其流向,包圍大宛的城池,攻城四十多天。
戰爭最後的結果便是接受了大宛的許約把好馬全部拿出來,任憑李廣利等選取,並且供給李廣利等人糧食。
此後大宛人就放出他們的好馬,讓漢兵自行挑選,還拿出許多糧食供養漢軍。漢軍挑選了好馬幾十匹,中等以下公馬母馬共三千多匹,而且立大宛高階官員中過去待漢人友好的昧蔡為大宛國王,與他訂立盟約後撤兵。最終李廣利煩惱歌器了攻伐進入貴山內城的打算,就結束這場戰爭撤兵回來了。
而這一戰,讓大宛國真正見識到了大漢到底有多強大,因此聽聞大漢有使者前來,自然也根本不敢怠慢。
大漢使節前來的資訊很快便從城門傳到了內城的國王耳中。
此時大宛國的國王其名叫蟬封。
當年李廣利率軍十餘萬伐大宛,大宛貴族最後被迫殺死國王毋寡求和,親漢大宛貴族昧蔡被立為大宛國王。一年多後,大宛貴族認為昧蔡過於討好漢朝,遂發動政變殺死昧蔡,另立蟬封為國王。
國王蟬封經過兩任國王被殺,總算是認識到在大宛國恐怕國王便是大宛國貴族的傀儡,從此之後謹小慎微,任由大宛國貴族把持朝政,而他作為名義上的國王,行國王禮儀之事,不再插手朝政情況。
貴山城眾貴族聽聞大漢使者前來紛紛商議起來,決定讓國王蟬封來接待傅介子的使團。
眾人紛紛行動起來,確定了迎接人員,並安排了國王接待傅介子使團的相關事宜。
很快,貴山城外城城門大開,而從外城的一群衣衫華麗騎馬的人員來到了貴山城城外。
領頭之人金髮碧眼,下馬對傅介子行了一個當地的禮節後,嘰裡呱啦用大宛語說了一通。
譯者趕緊給翻譯了一下道:“他說他是大宛國的丞相,歡迎從遠方大漢前來的客人。大宛國已經準備好了宴席宴請大漢的使者。”
傅介子點點頭道:“你就說我是大漢使者傅介子,此番前來乃是敘述大漢及大宛兩國邦交友好。並依照約定,負責將天馬帶回大漢。”
當年大漢與大宛有約,每年向漢朝進獻天馬兩匹。
這麼多年一直也未曾斷絕。
當然,傅介子自然也不會白來,雖然僅有一百多人,但卻攜帶者大漢的不少特產。
劉進特批的精製鋼刀、玻璃產品、新釀的酒水、紙張等等。
當然,這些東西都得需要大宛用當地或者其他地方的特產進行交換。
譯者翻譯了一下,那大宛國的丞相又嘰裡呱啦說了一陣子。
譯者再次給傅介子翻譯道:“他說大家一路車馬勞頓,定然辛苦了。國王已經安排好了宴席,請大家赴宴。”
“你給他說,恭敬不如從命,感謝貴國的招待。”傅介子又對譯者說道。
譯者翻譯了一下,眾人便在丞相的帶領之下,進入大宛國國都貴山城的中城及內城。
到達內城的王宮時候,大宛國國王蟬封已經在門口等著呢。
大宛國的丞相及大宛國國王蟬封交接了一下,國王蟬封對傅介子含笑嘰裡呱啦說了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