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和普寂師太,出了庵堂,往後山去了。
一座不及十丈高的山頭,種下了許多種果樹,又養了許多的草雞,所以一路而去,嘹亮高亢的雞叫聲不停歇。
李斐邊走邊道:“這是下蛋了吧。”
普寂師太溫笑道:“夫人也懂這些耕種養殖之事?”
李斐緩緩道:“幼時在臨安,祖母養過幾只雞,母親愛潔,後來賺錢回家,就把雞都殺了。”
流放到臨安府,李家人是一窮二白,這樣的狀況不過數年,李月就白手起家,恢復了李家在日常生活上的體面。普寂夫人道:“令慈的本事,一萬個男人也不及。”
李斐一直是以母親為驕傲的,道:“是啊,所以有母親一人,就抵償了我的所有。”
走到了半坡處,後山的背面一大片土地,作物一排一排,前面在收穫,後面就插上了菜秧。
李斐長於市井,她不是長於鄉村,看不懂這些事。
普寂師太解釋道:“收的是大豆,種豆肥田,趕緊的種一茬蘿蔔白菜,到冬天,還可以吃上新鮮菜蔬。”
李斐極目瞭望,可以看見在田地裡勞作的人,老者五六十歲,少者十三四歲,她們墾土,挑擔,插秧,澆水。從上往下看,她們像什麼?像一群螞蟻,埋頭幹活,默默的辛勤勞作。
李斐順勢問出了口:“師太,庵堂養了多少人?”
這裡問的,不是隸屬於潭拓庵,正式剃度出家的女尼,而是庵堂收容收養的人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老老少少的,總計六百餘口。”
普寂師太是有備而來,說話間從袖中拿出一張紙,上面對這六百餘口進行了統計。
之前二百四十六個孩子,都是自個兒會走的。
庵堂另外還養著五十二個更小的奶娃娃。
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這些都當大人,什麼活都可以幹了,一百一十三人。
十六至四十歲,二十一人。
四十至於五十歲,四十七人。
五十至六十歲,一百零九人。
六十至七十歲,二十二人。
七十歲以上,三人。
而且六百餘口,都是女性。
這是當然的,潭拓庵是尼姑庵,為了清譽,是沒有男性的。
李斐不懂耕種養殖,對這些人的來歷,不用問普寂師太,也略知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