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的點點頭,朱明忠贊同道。
“俗話說“人過一萬,無邊無沿,人過十萬,扯天連地。”,韓信點點多多益善,可天下畢竟只有一個韓信……”
環視著眾人,在他們的臉上,朱明忠沒有發現絲毫不服的神情,對於這些前還只是江陰城中尋常百姓的傢伙,別說是讓他們指揮萬人,便是指揮數千人,恐怕都是個問題。
“所以,自然不能照著韓信的辦法來,至於我忠義軍的編制,我尋思著,將全軍分成三十營,每營兩千五百人,每營四個大隊,一個輜重大隊……”
因為火炮的數量不足,所以朱明忠並沒有把火炮分配到各營,而是把火炮集中三個營中,只不過這裡的營,和後世的營不同,按明軍的營哨制,每營多達三千餘人,相當於後世的團,甚至混成旅。
這與過去朱明忠在鎮江借鑑北洋新軍的營制截然不同。這是因為隨著對明代軍事體制的瞭解,他在營哨制的基礎上借鑑後世武警的編制,制定了新的營哨制,在適應時代的同時,同樣也適應著他的一些行為習慣。
畢竟相比於鎮協標旗隊棚,營大隊中隊對應團營連,反倒讓他更習慣一些,至於排、棚,前者是以一排為單位,後者是以帳篷為單位。至於營也好隊也罷,則是這個時代最尋常的編制,如此一來,這個時代的人們,也能適應這些編制稱謂。
“等將來,軍馬充足之後,每營可以設立一個騎兵大隊,一個炮兵大隊……”
對於新的編制,眾人自然不會反對,其實,對此朱明忠早就有了準備,畢竟軍制從來都是一支軍隊的核心,這種核心自然都是以主帥的意見為主,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軍制,以三千人左右為一營的編制,是這個時代的特點,或許在未來,這些營會被不斷加強,但仍然會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但現在真正的問題,並不是軍隊的編制,而是另一件事。
“我忠義軍的營制,目下既然已經定下了,那麼,還剩下一個問題,就是這些部隊,如何編備,除了五尺長槍之外,咱們在南京繳獲的盔甲如何配置,當然,還有鳥銃等兵器,這些如何編配,直接關係到部隊的戰鬥力,還希望大家各疏已見……”
看著眾人,朱明忠注意到當他提到盔甲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的神情都是微微一變在,通濟門的血戰給他們帶來的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恐怕就是長槍無法刺穿清軍的盔甲。身處最前線的他們,曾深刻體會到那種長槍無法破甲的無奈,也正因如此,他們肯定都希望分到儘可能多的盔甲,畢竟盔甲一共只有那麼兩萬來件。
對於眾人的心思,朱明忠自然能猜出來,甚至就連他自己也知道,這盔甲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盔甲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士兵免受刀槍的傷害。
“軍門,在下以為,每營兵下屬的四個大隊中,其中兩個大隊可為擲彈兵,另外兩個大隊可為披甲步隊,如此一來,各營於戰場上自然是可攻可守,豈不正好……”
張金生話一出口,便引得眾人的一陣贊同,這種分配的方法,顯然是最合適不過,到時候大家誰都不落下,每個營都能分個幾百件盔甲,管他是鐵甲還是棉甲,總歸都是盔甲,只要有兩營帶甲兵就行。
點頭贊同之餘,朱明忠又看著紛紛表示贊同的眾人反問道。
“金生此言確實持重,不過,大家還有其它建議嗎?”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